人生论

张汝伦讲哲学二哲学家和他们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4/27 22:14:04   点击数:
5

本期主题:哲学之路

哲学家

根本问题

存在理性

关键词

全文字数:

阅读时间:12mins

简介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院长。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年赴德,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释义》、《二十世纪德国哲学》、《政治世界的思想者》、《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哲学是什么》等。

提示

本公号近期将继续推发张老师关于哲学的文章,敬请读者留意。

我对哲学之所以有持续的热情和忠诚,并且从来没有后悔过,是因为它给予我太多,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哲学有两种。康德讲过哲学有两个概念,一种叫世界概念,一种叫学院概念。世界概念的哲学,康德说得很清楚,它关系到对人类整体利益的考虑、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这不是康德的原话,是我对康德的解释。这样的一种哲学,任何人都可以有,只要他愿意对人类的一些问题进行非功利的思考。还有一种哲学,是我们今天流行的哲学。康德把它叫做“学院概念的哲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学术工业”。这种“学术工业”通过招生制度、学位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权制度,通过大学里种种外在的制度,还有所谓的学术圈、学术规范不断地得到加强。

……

前几年我跟研究生开玩笑说,“学哲学不要做金庸笔下的王语嫣,她对所有武术门派如数家珍,正如有些人对黑格尔的哲学概念都非常熟悉。可是王语嫣根本不会武术,那么对黑格尔的哲学概念都了如指掌也并不意味着真的理解黑格尔”。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对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所以它根本就不可能是对客观知识的掌握,掌握知识的人固然值得钦佩,但他未必就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

哲学家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特质:

第一条,他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哲学家始终在思考人类最根本的问题,而且他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所以我们无论是研究康德也好,研究陆象山也好,研究费尔巴哈也好,我们要感受到他们的问题,以及他们对那些问题灼热的思考。

第二条,哲学家要有一种对真理没有任何功利考虑的强烈热爱。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中国人从来不会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考虑问题从来都是很实际的。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让我从十八岁一直感动到现在。南宋有两个大哲学家——朱熹和张栻。“朱张会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有一次朱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从福建来到湖南拜访张栻,与他讨论《中庸》之义。张栻当时是岳麓书院的山长。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是全国的读书人口耳相传,很早就知道了某年某月某日,两位巨人要在那里讨论这个读书人都觉得非常困难的问题。许多读书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湖南岳麓书院,有些人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根据当时的记载,朱熹和张栻除了吃饭、睡觉,彻夜不休,讨论了三天三夜。讲台下挤满了来听讲的人,他们的马匹把岳麓书院门前几口水塘的水都喝干了。去过岳麓书院的人都知道,门口的那两个大水塘非常大,马都能把水塘里的水喝干,可见去了多少人。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九百年前的中国人对待真理的态度。他们不会想,我听了这个能不能在上海找到工作,能不能将来送孩子出国,能不能攒够钱买一辆别克,而只是单纯地感到《中庸》之义对我很重要。

第三条,哲学家还要不断完善和修炼自己的人格。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大,对古人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哲学家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人生之间何者为轻,何者为重。古人有一句话:“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是对一个人的评判,也可以拿来看待人生,我们一生中追求的东西很多,何者为大,何者为小,要有拿捏和取舍。

研究哲学也好,学习哲学也好,首先要掌握的,我认为还不是哲学家的某个观点,而是哲学家的问题。无论我们研究马克思,研究普列汉诺夫,研究康德,研究奥古斯丁,研究孔子、荀子,或者管子,最重要的是找到他的问题,而且他们的问题永远是最普通最普遍的问题,是超时代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说柏拉图、孔子、老子对我们有魅力,因为他们的问题并没有过时。他们的问题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和将来。十几年以前,我在哲学系第一次开《精神现象学》课程的时候,很多同学在我的信箱里塞满了抗议的纸条。他们说,你是搞现代西方哲学的,你是海德格尔专家,你回国以后没有给我们开过海德格尔的课,却要开黑格尔这种过时人物的课,有什么意思?等一个学期上下来,很多的同学说,希望张老师把这个课继续上下去,因为一个学期的课讲不了太多。加上了一个学期以后,我同样收到一大把纸条,这些纸条上说的意思居然差不多,一句话:“张老师,上了你的课才明白:黑格尔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也就是说黑格尔没有过时。”中国哲学方向的一个女生,本来要做王阳明研究的,后来她跟导师提出:“我论文改了,要做黑格尔。”我们现在的研究是有点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学论文做海德格尔研究的也大有人在。他的导师同意了:“好,那黑格尔就黑格尔吧。”但是我不太赞成。这说明她还没有懂王阳明的问题和黑格尔的问题未见得就不是一个问题。你做王阳明未见得就不能够进入哲学,达到黑格尔的那种境界。其实,所有的这些巨人就是一个梯子,普度我们到哲学的真理世界和极乐世界。因为哲学带给你的欢乐是难以想象的。你掌握再多的身外之物,名誉啊、钱财啊、权力啊,我觉得都不如对真理洞察和把握的快乐,那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好,所以我就说这些人的问题其实都是今天的问题。

一般的同学会说,康德其书的形式就会让我们大家感到康德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哲学家。所以我上来花大量的时间让我们的同学明白,康德的问题在哪里。康德的问题始终还是我们今天的问题。人类发展到现在,发展到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要说出一个道理来,要有一个章法,要有规矩,一句话:所有东西都要让工具理性说了算。一切人类其他的知性能力、想象力,甚至于幻想,都退居其次。也就是说人类只剩下一种能力,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将来的问题不用去想。这种知性的思维能力的确会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有几个基本的问题它解决不了,例如人为什么要活着?世界有什么意义?我是谁?通过逻辑、通过分析、通过论证,对这些问题根本使不上劲。

严复对现代文明有一个苛刻的判断,认为现代文明是“趋利杀人,鲜廉寡耻”。人对很多非常崇高的精神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一概没有了。现在只会问:“有没有用?你追求那个有用吗?”我们同学现在也是这样的,选择导师首先要搞清楚:第一,他搞的东西是不是我很容易掌握的;第二,他的人脉怎么样,将来能不能给我找到工作。很多同学有这样的小九九在心里面。

卢梭讲了,当然他有点极端,他讲:科技工艺这些东西都是人类的堕落,它使我们忘掉了一个东西——人的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的价值。康德接过卢梭的想法,认为现在人类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理性可以做什么?理性不能做什么?如果理性有不能做的东西怎么办,我们拜托谁来做?我们剩下的那块空白,应该如何来填补?靠什么来填补?这是康德的问题,恐怕也是我们所有同学的问题。我们同学到上海来读书,要不要吃饭?要不要找工作?要不要安家立业?当然要,都是绝对合理的。可是请问这些东西是不是代表了你生命的全部?如果不是,那么在你的人生当中如何给更重要的那块东西留下安置的地方?留在哪里?另外,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拿捏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工具理性这个尺度应该收一收?这些问题是古代的问题,是康德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当代的问题。

有一个教授说:“什么样的政治是好的?有用的东西就是好政治。”我后来想,这个不能用argue的方式来谈论,我就说:“我们中国两千五百年以前有两个傻瓜,一个叫孔子,一个叫孟子。他们生活的时代,工具理性的要求比我们这个时代还要严苛。因为他们那个时代就相信一个东西——不是我把你干掉,就是你把我干掉。当时整个中国人的存在状态就是被这样一个谁干掉谁、谁吃掉谁的逻辑给支配着。却有两个“傻瓜”,能够提出‘以大事小’,能够提‘出善战者服上刑’。他们也知道霸者必有大国,可是他们不想要大国。当时也有聪明人,法家就相信现在所说的machinery,用一切知性所能想到的手段、技巧、方法和策略,把整个国家的力量动员起来,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成功了。可是最后却是那两个‘傻瓜’征服了我们民族的心。”

对于康德提出的工具理性问题,我不愿用价值理性去评判,我愿意用存在理性去解读。工具理性的界限在哪?有没有局限?这个问题并不是现代性才产生的。孔子的时代是在公元前5世纪,黑格尔提出现代性的起源在公元前5世纪,拿到我们中国来,孔子的时代倒也是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如果中国自己的传统里面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它对现代性不会接受得这么死心塌地,而且表现得那样出色和淋漓尽致。

再来看黑格尔。黑格尔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发现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二分——统一的世界变成两个世界,人也变成两个人,都是精神和肉体分开,主体和客体分开,个人和国家分开。如何恢复人类原始的统一,这个问题也不是现代的问题,古代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包括朱子提出的人格和制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存在。这不是搞几个读书小组,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就能明白的问题,你必须要明白它的问题在哪里,去研究它,你才能够真正掌握它、明白它的智慧在哪里,才能够不至于读偏。但是如果我们对哲学采取的是知识论的立场、知识的态度,我们不可能掌握这些问题,我们掌握的只是某某人说了哪些话,某某人写过哪些书,如此而已。那不是哲学,充其量是哲学教授,不是哲学家。记得当年我拜访洪谦先生,老人家跟我讲,一定要区分哲学家和哲学专家、哲学教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本篇节选自

《何谓哲学:与研一新生谈心》

略有删编

编者

三耳

制作

箬兮

审核

聂保平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周易·系辞下》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16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