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罗素美好的人生就是被爱激励,被知识引导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年—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
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罗素:一生追求爱情和知识
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可以令我销魂,爱情令人销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了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通往天堂,但是怜悯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这些都是对人类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也感到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的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一位西方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城的废墟里发现一尊“双面神”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古今,却对这尊神很陌生,于是问神像:“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因为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以给人憧憬。”
“可是,你为何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哲人问。
“现在?”双面神茫然。
哲人说:“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你无视现在,即使对过去了若指掌,对于未来洞察先机,又有什么意义呢?”双面神听了,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就是没把握住“现在”,罗马城才被敌人攻陷,因此他遭人丢弃在废墟中。
Thegoodlifeisoneinspiredbyloveandguidedbyknowledge.
BertrandRussell
哈佛英语朗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