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论现代共产党人的儒家人生修养

发布时间:2021/7/30 10:14:29   点击数:
在儒家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中最为先进的一部分群体,应是所有社会个体的表率,应该对其他社会个体起着积极的示范与教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在国家的公共机构中任职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共产党人,他们有着人民赋予的能够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就更应该处在有德的状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这些共产党人必须能够在国家公共机构中做到克己守法,防止自己的私欲膨胀,利用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利去损害公共利益,既而走向贪污腐化。作为儒家社会主义社会中坚力量的共产党人,应该有着怎样的人生修养才能自觉地保持公心、抵制自己的腐败与堕落呢? 用中国古代教育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儒家经典《大学》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就是要达到一种良性的有德状态,这是共产党人的人生修养基础;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共产党人在自己人生修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也是其崇高人格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既而实现自己作为现世中人的一种终极意义。 一、正心、修身“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社会个体来到人间的时候都还是一无所知的赤子,从这种“赤子”的状态到进入社会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需要一个很长的成长期。那么每一个社会个体到底能够以什么样的状态进行独立处世,这最终决定于成长期的教育与塑造。虽然有些少数人是自然天成的禀赋,一般是难以在后天进行改变,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依赖于后天塑造的。   作为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体在成熟之前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有两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内容就是培养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使其逐渐处在一种有德的状态之中;一种内容就是日后在社会中进行个人生活与参与公共事务所必须的知识。事实上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道德修养是其心身的具体状态,反映的是最根本的人性,是一个社会个体立身处世的基础;而知识只是社会个体应该掌握的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工具,是外在于人的本性的。后者的运用能否有益于社会整体的和谐,最终决于前者。所以,如果一个社会个体不具有良性的道德状态,而是私欲太甚,那么后者的知识掌握的越大,其对社会的破坏力也就越大。所以,道德修养的培育应是儒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那么该如何对社会个体进行道德培育呢?就是“正心、修身”。 一个社会个体进行正心,就是要把自己内在的那些不利于人格展现的恶的东西祛除掉,形成一种善的状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能够整合自己的心灵,控制自己的私欲,使其达到一种适中的状态。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整合在儒家思想里有着具体的方法,就是“克己”与“内省”。   第一种途径:克己。 克己的方法就是一个社会个体要祛除自己内心的那些不好的欲望,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它起于“四勿”,止于“慎独”。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一段对话对“四勿”作出了清晰的说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是儒家使用的修身方式,但这还是笼统了一些,如何克己?就是孔子所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社会已经给我们制定了行为的规范,我们必须克制自己内在的欲望,使其达到这种规范的要求,而不做出有违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需要一个社会个体不断地坚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后达到的境界就是孔子所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一个社会个体只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是能够做到的。 如果说“四勿”还是一种被动的遵守社会法规的话,那么“慎独”就是一种成熟的自控状态。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和第二者的监督之下,不做出任何有违社会良俗法规的事情,这种状态就是“慎独”,它体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自制的状态,这才是一种独立的高尚人格。 一个社会个体由被动遵守到自觉遵守良俗法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其人格逐渐独立的过程。 第二种途径:内省。 如果说克己是一种直接的被动接受的话,那么内省就是一种积极地自觉地反思。内省的方法最早是由曾子提出的,见《论语?学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里曾子提出了自己的一种修身的途径,就是“内省”,其本质就是一种积极的反思活动。这种反思活动往往是在自我意识里按着一定的道德和法规标准去检讨自己已经发生过的行为,看看这些不自主发生的行为有没有违背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有就需要改正,没有就要继续保持。就象曾子做的那样,用“忠”这个道德标准来检讨一下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的行为,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尽职尽责;用社会普遍崇尚的“信”这个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交友行为,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出一些对朋友违背诺言、不守信用的行为……   这种内省不单单是要达到自我纠正,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要有所发现,悟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思想。比如在孔子的弟子行列中智高一筹的颜回就能做到通过内省阐发一些新的思想,见《论语?为政》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无论是克己还是内省,都是一个社会个体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身心的途径。一个社会个体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达到自我控制的自律状态,才能塑造一个完整而又独立的人格。   儒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社会个体只有通过修身形成一个独立完善的人格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  二、齐家   家庭是社会肌体的细胞,每一个社会个体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的,而是作为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家庭往往又在血缘关系的作用下进一步外延,与其他一些家庭连结成一个家族。因此,作为一位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不仅要自己做到心正身修,而且还要通过自己人格和道德的影响,让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归正。齐家是一位共产党人推进社会和谐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然后才能推及社会。   一个正常的家庭内往往包括有三级伦理关系,及老年级、中年级和青少年级,其中老年级为父母,中年级为自身,青少年级即为子女。作为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慈爱自己的子女,夫妻之间则需要妻贤夫义、恩爱共处。每一个家庭成员必须自觉地遵守构成家庭的基本人伦秩序,并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道德义务,这是家庭和谐的基本保证。为人父母的社会个体,还需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对其进行言传身教,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一位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在规范家庭人员内部之间的伦理关系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家庭成员对外的社会关系,让他们见贤思齐,不要为非做歹、作奸犯科;尤其是那些担任公共机构职务的共产党人,其家庭成员很容易利用其握有权势之便,做一些损害国家利益或者损人利己的事情,这就需要每一位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严加管教,形成良好的家风。 一个家族在血缘关系的作用下,联结了许多个家庭,这些家庭之间有着比较亲近的关系,往往会有一些利益之争或者对外的不和谐的亲团主义势力,这些都是危害社会和谐和他人利益的不良社会现象。因此作为一位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在管好自己的家庭的情况下,还要自觉地促进家族内部的和谐和规范族人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在职的共产党人,就更应该防御自己的族人利用自己的权力谋私利或者损害他人。 一个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只有能够促进包括自己家庭在内的整个家族内部的和谐和规范族人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三、治国   国家是家庭和家族的进一步延伸,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为人民谋福祉是每一位共产党人进一步实现和丰富自己人生意义的途径,也应该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人生目标。每一位共产党人在经过正心修身之后,达到了一种克己奉公的有德状态,也就具备了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那些任职于公共机构的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做好自己所负责的公共事务呢?就是要“以德为政”和“依法施政”。 第一、以德为政“以德为政”包含了两层含义:对于自己,要处在有德的状态,能够克己奉公;对于民众,要行仁德教化,让他们能够恪守法义廉耻。对于这两层含义,孔子都有非常精辟的论断。 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取不正?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令而不从”。 这就是要求下自基层管理人员上至国家元首,都要有一身正气,能够一心为公,不要以权谋取私利、依权仗势欺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典范作用,以身作则。人民爱戴那些能够为自己谋福利的公共机构管理人员,也只有那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才具有调动民众行动的巨大感召力与号召力。具有这样一批克己奉公的公共机构管理人员只保证儒家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前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教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对于法令的遵守,最好的状况就是人民通过道德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达到自觉遵守社会秩序,那么一旦出现社会秩序的破坏,老百姓就会自觉地纠正。如果依靠刑罚来实现,这些百姓就没有自我约束的动机,即使受到了处罚,也不会引以为戒,继续违法犯罪。“以德为政”的治理方法充分调动了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反映的最终就是人本主义。 第二、依法施政“依法施政”就是要求每一个国家公共机构管理人员都必须按着法律规定的社会秩序和行为程序来处理公共事务。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必须得到有效地遵守,这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前提。   法律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外在的秩序,而监督法律实施和依照法律办事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能不能依法施政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这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是不是处在良好的道德状态。对于那些公共机构的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克己奉公;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私欲,就会以权谋私,作奸犯科,损害人民的利益。对于那些一般的社会个体而言,他们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安然自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私欲,就会犯法作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当然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去遵守法律,所以刑律还是必要的,制定刑律的目的还是要威慑和规正那些违法犯罪的人员,使其回到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良性状态,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以德为政”是“依法施政”的前提,如果抛弃这个基础,把法律的遵守仅仅建立在国家暴力的基础上,那么这必然要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不能有效地保证社会的和谐。 一位共产党人若能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不断地为人民谋福利,不断地推动社会趋向和谐,就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 四、平天下   天下是国家的进一步延伸,而众多的国家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一个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不仅要有治理一国的志向,还要有实现天下太平的宏伟目标。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正义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那些强大的国家不断地在对弱小的国家施展着自己的暴力,进行野蛮的侵略与欺凌;在那些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有无数的工人、农民等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正在被资本家进行野蛮地压榨与剥削,他们需要解放;有许多盲目的人类活动,比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建立的自由市场经济,它以毫无节制的纵欲的消费主义,正在无情地耗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着毁灭性的破坏,这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   面对这些不和谐的人类社会现象,每一个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要有申张国际正义、反对国际暴力、解放全人类、维持人类可持续性生存、促进人类和平的伟大勇气和志向。 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肩负着解放全人类、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的伟大的终极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使命,每一位儒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人,要努力地向世界范围内传播儒家社会主义文化,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生态文明的实现。 每一位共产党人的人生就是一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不断地展现自己的人性光辉和存在意义的一生。 惟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千古光辉的古训继续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指导着每一位共产党人展现自己伟大的人生。王世保

复兴中医,匹夫有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30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