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人生篇五构建人生制动系统1
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因为都感到似乎缺少谈论的资本。身在人生而蒙昧于人生,蒙昧得无从谈起,无从倾听,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恐怖。人们对人生常常是雾里看花,发出“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慨叹。
对于人生这门深奥的学问,我们不想听中学生“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幼稚抒情,也不想听街头老大娘“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苍白的慨叹,我们想要洞见下的真相,我们想要具有操作性的真知,我们想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对人生的“一览众山小”。
人活着如果能万事顺意,心想事成,如果能惬意、拥有无限自由的人生那该有多好啊!但是,那是梦!
那么,如何才能明明白白地活着?如何摆脱烦恼、痛苦?如何才能快乐地活着?如何才能有价值地不白活一回?生为一次人,在人间走一遭,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何才能不像动物那样仅限于吃、喝、睡、性、繁衍,而是过上“人”的生活?人为什么会烦恼丛生、快乐难得?如何拥有一个远离烦恼、拥有快乐、有价值、有意义、明明白白的人生?
对这些人生基本问题的回答,几千年一直由哲学在承担,而很多哲人认为,哲学对其涉及人生领域的问题,给不了终极性答案,对人生问题的解决,只能借助对问题思考的过程得以实现。但是,既然人类有稳定的、相似的共同人性,有对幸福和快乐的共同追求,人的行为不仅有内在原因可循,而且有规律可循,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对人行为内在原因进行挖掘,对困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元问题进行挖掘挖掘,寻找到指导人生的办法和原则,指导每个人的人生之旅。
我把人生比作一次从出生到死亡的单程旅行,其原理和我们日常开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旅行是一样的:需要交通工具、交通常识、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导航系统、操作系统六大方面。
下面,我们就陆续地、系统地探讨、解答这些人生的“各种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自己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普通、平凡的一员,任何观点只代表个人,和真理无关。
人生篇(五)——《构建人生制动系统》1
人是以“群”而生存的,完全的个人自由而不顾及他人是不被社会允许的,社会的和谐必须以丧失个人某些本能冲动、诉求为代价,但人的天性是利己的,所以人必须要有所“戒”,尽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戒”或不放纵,是人不得不为的一件事情。只能通过约束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得以实现。
约束自己,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采用的用意志力去战胜,这确实是一种途径,但是,当金钱、美女、利益扑来时,当面对某种诱惑时(例如,烟酒),就会发现不是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而是欲望太强大。
那么,如何构建人生的制动系统?
自律是解决人生诸多问题的途径,也是消除人生痛苦重要的手段。自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又是必需的。
一、自律做一个善良的人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为什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康德认为,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你就远远达不到“善良”的标准。不应该在乎做善事能够达到什么效果,满足何种需求,甚至“使自己快乐”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不要追求道德的目的,应该追求的是道德的动机。道德是一种义务,是我们对自身做出的法律,且必须遵守的法律。人是道德的立法者,对义务的服从并不是一种奴隶般顺从的行为,而是一种有尊严的自律行为。
杰里米·边沁认为,行善当然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幸福的最大化”。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分量,快乐与痛苦是能够互换的同质,痛苦是“负的快乐”。效益主义不在乎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仅在乎行为的结果对“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是善,反之,就是恶。人的行为,全部取决于其结果让自己快乐还是痛苦。
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站在社会人的角度,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义务,站在自然人的角度,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追求快乐,人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既是义务又是追求快乐。
二、自律地遵守法律、规范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得以有序存在的基础,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个文明之人的基本教养。
三、自律地生活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在心理舒适区内我们感觉最舒适。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往往要经历不舒适的自律才能实现。
每个人都渴望过上自律的生活,但凡好的东西,几乎都是通过自律得来。说不想自律的人,其实不是不想要自律后的结果,而是惧怕自律要付出的代价。
不懂节制的人,总是在内疚、焦虑和无尽的悔恨中煎熬,其实一个人最强大的对手从来不是其他人,而是你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坏习惯。自律是唯一的救赎,一个人达到自律的级别,就是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级别。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
《习惯》
当一个人把什么(例如自律)养成了习惯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自律)了,有的就只是生活,你就会享受到它带来的快乐,
习惯就是惯性,从心理学上讲就是特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回路、行为定势。习惯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后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习惯一旦形成,使人的行为就像经过软件的编程,一切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比如,你总这么想,我总那么想,这就是习惯;同样,如果总是抱怨,慢慢就会让抱怨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惯性,使人无法止步。
每一个人的背后似乎都有一只神奇的手在操控着每一个人,这只无形的推手就包括这个人的习惯。改变习惯能改变人的命运。好的习惯使人向好的命运转化,坏的习惯使人向坏的命运转化。
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深刻地指出:“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
一、好习惯的养成
《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在书中建议:如果想培养一个习惯,那就试着从一个极其微小的行为开始。比如,每天背一个单词,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目标要非常小,小到一定能完成,在完成你的微目标之后,你很可能会继续完成“额外环节”,酷似登门槛效应原理。还有一种方法,既然建立习惯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做某种事情,那就忘记习惯,想要做什么,当下去做就行了,不期待,享受过程。如果我们要建立所谓的好习惯,就要去通过日常生活去觉察我们每一个精神习惯。别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没有觉察的。当我们去深度觉察这些习惯和影响的时候,我们自然就知道了如何养成习惯。
习惯的起点都是从“要做”开始,从“意图”开始,从“打算”开始。你下定决心要做某事,于是你有意识地引导注意力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