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胡适晚年生活落魄,靠图书馆打小工维持生计

发布时间:2022/7/12 12:53:12   点击数: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胡适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和作家,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可晚年的胡适却十分落魄,只能住在很陈旧的小公寓里,而且,为了生计,他甚至到图书馆打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才子沦落至此?古人云:“物极必反”,这还要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

胡适的身世和早年经历

胡适是安徽人,生于年,他祖上历代经商,主要做茶叶生意。

虽谈不到巨富之门,但家境也十分殷实。

胡适自幼喜欢读书,才思聪敏,胡家历来少有读书做官的,家族中人见他如此,都希望他能够走上仕途之路,改换门庭。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胡适很小便被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寄希望将来能博取功名。

世事难料,很快科举被废止,这条路走不通了。

好在,胡适借着祖上余荫,颇有积蓄,不愁生计。到了十九岁,他远赴美国留学,学习西方哲学。

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在美国他既看到了西方的文化,也感受到了国外的物质生活。

胡适本是富贵公子出身,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渐渐抛弃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身份,转变为一个西方文化的拥护者,而且养成了深出浅入的生活习惯。

回国后,胡适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与各路人士唇枪舌剑。

由此,胡适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人当中贫富不等,年龄不一。

此时的胡适俨然是文化界的领袖人物,生活光鲜,因此,这些人凡遇到困难,便向他寻求经济上的帮助。

对此,胡适毫不介意,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境况。

他是一个文人,不善于理财,虽有公职在身,薪水也是很有限的,稿费便成了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可这些钱显然无法支撑他的交际生活,因此胡适只能不断消耗祖产来维持生计。

这种境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这也为他后来的落魄埋下了伏笔。

晚年落魄,流亡美国

年,国内的局势发生变化,由于理念不合,胡适再次远赴美国,名为说客,实际却过起了异国他乡的流亡生活。

由于早年缺乏节制,又在战争岁月,胡适的经济情形每况愈下,胡适只能将家人安顿在一个陈旧的小公寓里。

这里没有花园别墅,只有几间局促的小房间,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很大,胡适只能到处寻找工作。

一开始,他本打算在美国大学任教,继续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

可辗转多地,却没有一所大学愿意聘用他,这令胡适始料不及,一筹莫展。

要知道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将近60岁的老人,作为一名文人,他别无所长,只能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

可是美国不同于中国,他不可能获得在国内一样的厚遇。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表示愿意聘用胡适,但不是担任大学教授,而是在图书馆做一名管理员,聘期两年。

如果在以前,胡适恐怕很难接受这样一份工作,但英雄落魄不比当初,如今也只能先答应下来再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美国的这段时期很困难,但胡适仍旧治学不辍。他往返多地进行宣传和演讲,发表学术文章,生活虽然艰难,总算暂时稳定了下来。

然好景不长,两年之后,普林斯顿大学不愿继续聘用他,胡适只好另谋生计,继续四处奔波以维持家中的开销。

一方面他到各处讲学,另一方面依靠朋友的救助,这种日子一过又是7年。

时间转眼来到了年,在这一年,胡适受邀来到了台湾。

虽然经济上有所改观,但他依然难改“乐于助人”的习惯,甚至妻子也挖苦他:你装啥“装慈善家”。

辗转赴台,才子落幕

年,受到有关方面的邀请,胡适来到台湾,担任中研院的院长。

经历了国外的困窘之后,终于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胡适很快便故态复萌,他对待身边的人,仍旧是来者不拒,挥金似土。

古语说:“由俭入奢易”,不久便又见窘迫。

好在此时不比国外,胡适在文化界的声望很高,他将自己的文集版权,以买断的方式全部出售给了出版社,由此获得一大笔收入。

虽然经济上有所改观,但随着年纪渐增,又经过许多年的海外飘零生活,胡适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

年,在一次中研院的宴会之后,胡适因心脏病猝发去世,这一年他71岁。

胡适的葬礼非常隆重,他被安葬在台北的南港旧庄墓地,可见他生前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寒酸。

人们来到胡适的居所,这里没有奢华的家具和装饰,他也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他所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屋子的藏书和手稿。

虽然如此,胡适在时却总是慷慨仗义,宾客盈门。

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他的结发夫人江冬秀总是苦笑着说:“装啥慈善家呢”。

可见,家人对胡适的处世之道也颇有微词,但其他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不少胡适的朋友都称他为良师益友。

不论如何,一代才子的人生就这样落幕了。

纵观胡适的一生,历经晚清和民国,还多次到海外生活,他对现代白话文的影响极大。

他身为一介文士,交友如云,只是他出身富贵之家,不善经济之道,所以家事日渐萧索,乃至于四处飘零,晚景凄凉。

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政事文化等项姑且不谈,仅就其待客之道而言,倒也不失可取之处。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5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