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百岁老人的醒世箴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叔本华曾说: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就是一团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中摆动,结局是死亡,人生终究是一场空。
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确实如叔本华所说,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手里有点小钱,白天吃香喝辣,晚上娱乐夜夜笙歌,追求满足自己皮囊的物质需求,浑浑噩噩过完自己的一生,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世上走一遭。
因为我们都是被动地降生在这世界上,就连什么时候死亡也是不能自主选择的。难怪哲学家们也会迷茫,寻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季羡林先生在世上活了98年,在这漫长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不如意与遗憾,在80岁高寿后,对于人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
这本《心安即是归处》,从书名上就展现出了季羡林先生的智慧,越活越通透,越活越豁达,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心安则是最好的归处。这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最有代表性的60篇散文,透彻地诠释了人应该如何处理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之间的三重关系。
就如封面所示,人生在世,活到最后,贵在简单,一粥一饭,身边有猫陪伴,足矣。
人生的价值,贵在知足。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这种知足就成了人生的大智慧,不追求虚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这种知足,却不能仅仅是满足现状,如果像印度国那样,用种姓文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都等着来世做贵民,这一世做贱民。千年前,陈胜吴广自然也喊不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么中华民族又如何能进步呢?
所以人生贵在知足而又知不足。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是如此,对于个人来说,亦是如此。知足,指的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不知足,则指的是了解自己的渺小,因此而更要奋发努力。
如今不少人,对于知足的智慧,总是理解错位,对于自己的现状,太不知足,对于自己要付出的努力,却又太知足,没读几本书,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聪明的不得了,常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却不想想,自己到底有没有才华。
中华泱泱大国,为何能孕育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与不知足有关,这也是整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的价值,贵在真实。
知名作家余华,对于自己为何弃医从文,有着真实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解释。
余华刚毕业的时候,职业是一名牙医,每天至少要工作8个小时,天天给人拔牙。但是他看着文化馆单位的人却上班很轻松,每天上班就是在街上闲逛。
余华也想过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就琢磨着,如何能被调到文化馆工作,这就是他拿起笔杆子的原因。
没想到,他开始写作,就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经典作品。
然而,面对采访,他却很幽默,也愿意坦诚分享这段弃医从文的往事。
他戏谑道,当他到文化馆的第一天上班,他特意晚了两个小时去单位,却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的人,这时候他的感慨是:这份工作找对了。自己之所以选择写作,就是因为不愿意做牙医,喜欢睡懒觉,不想上班,写作赚的稿费还都归自己。
下面听众听了余华的故事,都哈哈大笑,对于这位作家又多了一份敬佩。
当众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勇气,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季羡林老先生,对于真实二字,也有着深刻的自省。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物,既然是生物,就逃不脱求胜的本能,而人生在世,争得不外乎名与利两件事,很少有人做到真的淡泊名利,不外乎是一种对境遇不满的自我安慰。
季老先生在四十岁之前,拿遍了知识分子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又是终身教授,还是全国政协委员。
在文学界,被称之为“国学大师”、“国宝”、“学术泰斗”,而在晚年,季羡林老先生,就喊出:辞国学大师、辞学术泰斗、辞国宝三辞的呼吁。
季羡林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这三个称谓将自己太过于神话,不真实,太虚妄。他反省自己对哪一部古籍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去研究,虽然研究过梵语、佛教史、吐火罗文,但在任何方面都是后知后觉,直至到去德国留学开始,才算是走上正路。
过了七十岁之后,季老先生谦虚感慨道,自己所做的贡献,与人民和学校给予的待遇,相差太多,自己何德何能,能获此殊荣。
人生在世,贵在真实,拨开所有的荣誉和美化,季羡林先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普通人,甘愿走下神坛,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人生的价值,贵在不惧死亡。
对于死亡这件事,可怕的并不是死的那一刻,而是将死的等待。
季羡林老先生在92岁时,面对一场小病,对死亡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原以为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对于死亡自是坦然面对,但当嘴里长了两个小水泡,心里却还是生出了恐惧。
世人都想自己长生不老,皇帝更是如此,为求长生而食仙丹,结果却是一命呜呼,中毒而亡。
生命贵在只有一次,死亡亦是无可避免,不论寿长寿短,都应尽力找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
如若如此,人生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自然是可以笑着走,安心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我已不枉来世间一遭了。
季羡林老先生,拥有着百年在世的智慧,人活一世,总少不了要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而人之所以长寿,除了养生的秘诀,最重要的是面对宠辱不惊,万事心安的处事心态。
活到最后,就越是通达,越是无所畏惧,心灵也越是自由潇洒。
季老先生的散文也珍贵在此,篇篇都是人生的智慧,每年读一遍,都能让我对人生有着新的理解。
读书的好处,就在于此,好书常伴身边,世人皆言,南有南怀瑾,北有季羡林,多读季老先生的散文,自然能在日渐焦虑的世间,活出一份难得的清醒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