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纪念鲁迅丨伊藤虎丸鲁迅的生命与鬼

发布时间:2024/9/26 11:31:29   点击数:
<

原创伊藤虎丸三联学术通讯

如果回顾我们战后这代人从事五十年鲁迅研究的出发点,那么不可否定,其中是有以战败为契机来进行“民族的自我反省”这种动机的。倘若把话题范围限定在中国研究和鲁迅研究之内,那么在对侵略的反省之上,便是一种惊奇和自我反省的重叠,前者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的惊奇,后者是对使革命获得成功的中国人精神力和伦理完全视而不见的反省。竹内好的《鲁迅》和《现代中国论》将这两个反省结为一体。

——伊藤虎丸

伊藤虎丸,年生于东京。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年回国,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年起先后在东京教育大学和东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硕士课程,年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以后,历任广岛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法人和平学院院长、理事长。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鲁迅与终末论》《创造社研究》《鲁迅与日本人》等。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委员,译者。

鲁迅的“生命”与“鬼”

鲁迅的生命观与终末论

丨伊藤虎丸

*本文选自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附录,三联书店,年

战后日本的自我反省与鲁迅

1.战后日本的“反省思想”

如果回顾我们战后这代人从事五十年鲁迅研究的出发点,那么不可否定,其中是有以战败为契机来进行“民族的自我反省”这种动机的。说到“自我反省”,K.莱比特战前就指出:“日本自明治以来的确从欧洲学到了好多,只是没学构成欧洲文化根柢的‘自我反省’,并将‘自我反省’偷换成日本式的自爱”(《欧洲的虚无主义》)。这话因战后丸山真男在《日本的思想》(岩波文库)一书中引用而广为人知。我不恤将这一看法称作“反省思想”,因为在亚洲的“停滞”和欧洲近代的“发展”这一对置图式的背后就存在着欧洲的固有“思想”,那就是“(通过自我反省的)发展”,而首次接受这种观念,在被迫“第二次开国”的战后日本思想史中又是一次最重大的事件。倘若把话题范围限定在中国研究和鲁迅研究之内,那么在对侵略的反省之上,便是一种惊奇和自我反省的重叠,前者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的惊奇,后者是对使革命获得成功的中国人精神力和伦理完全视而不见的反省。竹内好的《鲁迅》和《现代中国论》将这两个反省结为一体。有人非难这种“自我反省”,称其为“自虐”的论调甚嚣尘上,证明着“日本式的自爱”还健在。在这种状况下,我想从再次确认战后的反省出发来展开本篇的论述。

2.“民族的反省·忏悔的文学”

在这样的作为日本自我反省的鲁迅研究背后,有一种对鲁迅的理解,那就是把鲁迅文学本身看作“民族自我反省的文学”。这不仅见于朋友们的论文,近年来也见于中国方面的论文,有人认为鲁迅的“反省(忏悔)”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并在这一范畴中论述鲁迅的“自我忏悔意识”。[1]

竹内好(—)

竹内好在《鲁迅》()中认为,鲁迅的文学自觉“近似于宗教者身上的罪的自觉”,“鲁迅的文学,在其根源上是应该称作‘无’的某种东西”,而他则“站在把鲁迅称为赎罪文学的体系上……”。竹内鲁迅成为战后研究的出发点,其最大意义就在于看到了《狂人日记》背后的与某种超越的相遇(自觉),从而深深捕捉到鲁迅文学的“反省·忏悔”性格。竹内还进而就不具超越神之文化风土中的鲁迅的“赎罪”是针对“什么人”的问题写道:“……他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分,对坐在这个什么人的影子的面前。这个什么人肯定不是靡菲斯特,中文里所说的‘鬼’或许与其很相近。”自觉到人是“罪人”,这种人的观念是欧洲特有的,但鲁迅的“自觉”却并不来自与欧洲式的超越者相遇,而是来自与“鬼”的对坐。在战后日本的“自我反省思想”中,丸山真男、大塚久雄与竹内之别就在这里。在本稿中,我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7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