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收藏赵梦言艺术品令我的人生充满乐趣澎湃

发布时间:2025/2/9 11:16:00   点击数:
<

原创高岚岚中华英才半月刊

赵梦言在大英博物馆,背景为中国明代山西三彩琉璃高浮雕穿花龙纹脊饰

人物简介

赵梦言,收藏家、鉴赏家、关爱动物福利志愿者。擅长古代玻璃、中国古代青铜镜、古代佛造像的学术研究和收藏。对当代生活和古代艺术品的审美有着独立的品位审视与思考,也是古代美术与当代时尚融合具体化展示真善美的践行者。今日头条签约学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著有《铜镜与道教》《宋辽金元铜镜的艺术风格特点》《跨越时空对话系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精彩》《大英博物馆的伊特鲁里亚镜:伊特鲁里亚女性社会地位再思考》等多篇论著。

她以绝美之姿行来,犹如夜晚,晴空无云,繁星灿烂;那最绝妙的光明与黑暗,均汇聚于她的丰姿与眼底,交织成如许温柔光辉,是浓艳的白昼所无缘看见。——拜伦《美之诗》,送给我和艺术品相处的这些时光,也送给大家。

梅琳达·盖茨曾在《女性的时刻:如何赋权女性,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到,女性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加倍努力,才能相比较男性获得社会成功机会。

她是一位气质型的女性收藏家,在以男性为主流的收藏界,她以真诚、坦诚、忠诚的处事标准建立起自己的信誉,赢得众多业内人士的尊重。

而且,她坚信,获得自身成功的前提,就是愿意帮助他人先获得成功。

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美丽优雅,就像时尚杂志上的明星出现在身边;跟她交流时,她的热情温婉及善解人意使人觉得亲近;谈起艺术品,她娓娓道来的历史背景和专业知识,宛如沁人心田的涓涓细流,可以藉此感受到她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最令人心生触动的是,她言谈话语间流露出代际相传的浓浓家国情和爱国心,使她由内而外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

她,就是赵梦言。

艺术品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赵梦言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爱书如命,斯文风趣又热爱运动的人。尽管父亲学的并不是文科,但家里却摆了一面墙的各类书籍,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赵梦言从小就阅读了大量书籍。

“未满6岁读小学时,父母就已送了几册他们学生时代的集邮册给我,并给我办理了集邮证,至今我还珍藏着父母送我的集邮册和邮票,一枚枚邮票里承载的是父母的美好青春。”赵梦言回忆道。她从小就迷恋绘画和写作;上小学时,写下《红楼梦》读后感还获得过奖项。

赵梦言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传统严谨又充满文艺氛围。赵梦言现在依旧会在自己的家中,用清早期青花瓶插花;客厅墙上挂的是清道光广绣名家作品;书房铺着从英国带回来的伊朗古董真丝地毯;楼梯间装饰着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赵梦言说道,“艺术品本来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赵梦言感叹,“如果今生,我没有遇见这些艺术品,或许我的生活会平淡无奇;正是这些无比美好的器物,令我的人生充满乐趣、期待,甚至更具冒险精神。”

二十几岁时,赵梦言已经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起初,她对宋元时期的瓷器非常痴迷,她讲解说,“中国在两宋时期,尚古复礼,对古物艺术品也开始深入研究。两宋时期的艺术创造力,向整个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毋庸置疑的高级艺术品味。”

民国时期收藏家关祖章旧藏:金代双鱼镜

年12月,赵梦言偶然在中国嘉德竞拍到一面精美金代双鱼镜,它来自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关祖章的旧藏(现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记者看到,这面金代双鱼镜,镜背面跃然有两条生动的鱼,在波涛汹涌的水中互相追逐,嬉戏。几乎每一个看到这面铜镜的人,都会赞叹不已,感慨千年以前,北方地区的女真人在青铜铸造中表现出的高超工艺水准和美学创造能力。

“当时我对中国古代青铜镜知识知之甚少,兴趣使然,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信息。”赵梦言道,“我了解到关祖章的历史背景和早年海外求学经历,他早在年8月,就曾在《岩窟藏镜:古镜图录》(梁上椿编著)二函六册上,记述了校语考证,以此得知,关祖章对中国古镜颇有研究,并且,他还是中国藏书票第一人。”

通过这面双鱼镜,赵梦言非常渴望可以继续深入了解中国铜镜。非常幸运的是,她身边有几位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研究颇有建树的朋友和师长,通过他们的引导,赵梦言开始了对中国古铜镜十几年的探索和学习,并完成了中国古代铜镜“战汉隋唐宋辽金元明”,跨度多年的中国历史时间体系的中国铜镜收藏。

收藏,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更要有爱国情怀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过:“毋庸讳言,如果有一个研究领域光靠阅读无法精通的话,那就是艺术史。艺术爱好者都会寻找机会去旅行,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考察建筑遗迹和艺术作品。”

赵梦言对世界美术史、艺术史的兴趣与日俱增。在汲取理论养分的同时,她也在积累着自己的实践经验。“学习热情促使我开始频繁走访世界各地博物馆。参观日本、欧洲等世界各地知名艺术画廊和美术馆,听艺术史讲座。”

通过学习,赵梦言整理了很多资料,并据此撰写了相关论文。她的第一篇论文《铜镜与道教》,即突破了学术界固有的模式,得出了非常具有新意的观点。论文不仅刊登在《把玩》《中国铜镜》等多家刊物,还入选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论文集。

十多年来,赵梦言也曾跟随孔祥星老师(曾任国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到一些文博单位学习考察,积累了丰富专业知识。

“我有时为了拍摄一件器物的细节,会反复拍摄上百张照片,并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笔,随时做记录。”赵梦言执着的身影多次出现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她走遍全日本拥有中国古铜镜的美术馆,做了详尽的笔记,并拍摄十几万余张珍贵的图像资料。

十数年间,赵梦言著述多篇关于中国古代铜镜学术论文。所著《宋辽金元铜镜的艺术风格特点》论文,入选年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10周年暨中国宜兴古代铜镜研讨会论文集,并应时任铜委会会长孔祥星之邀,在大会作专题报告。该文同时刊发于安徽省铜陵考古研究所出版的《青铜文化研究第八辑》。她还担任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古镜今照》编委,提供藏品的同时还协助完成了部分文字编撰。

在致力古代铜镜研究期间,赵梦言也兼顾着对中国古代青铜佛造像艺术和古代玻璃(琉璃)的收集和学习研究。

日本藤田传三郎男爵旧藏:中国唐代方型鸾鹤双飞天镜

(附年著录);现在清华大学展览

在艺术领域广泛涉猎和旅居不同国家的同时,赵梦言也不断将自己游历中的研究思考汇聚成文。旅日期间,写下了《拜访“京都有邻馆”,寻找流散日本的清宫珍品》《大唐遗珍,世上唯一存世的唐代五弦琵琶》等文章。在英国生活期间,写下了“跨越时空的对话”系列:《从希腊到敦煌的迦陵频伽,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精彩》《跨越时空的对话:从罗马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精彩》《西方艺术史经典之作:威尔顿双联画》《大英博物馆的伊特鲁里亚镜:伊特鲁里亚女性社会地位再思考》《流失的国宝:大英博物馆中来自圆明园,殷墟的中国文物》《年前的人类上古文明“乌尔王陵”的瑰宝》等多篇文章。其中《流失的国宝》一文发表后,有多达上万条留言呼吁国宝回家,文中写道,“我希望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能找时间来看看这些散落异乡的国宝文物,隔着围栏,或玻璃,轻声问候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读来令人唏嘘动容。

赵梦言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世界各地博物馆

常年行走于国外的经历,使赵梦言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极其强烈。她神情凝重地说道,“中国文物学会曾提供一组数据,显示中国近现代流出海外的文物高达万余件,分布世界多达47个国家多家博物馆。当日本藏家向我展示收藏的精美无比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我特别期盼它们有回归祖国的那一天。”

对于近年来各地电视台出现的鉴宝类节目,很多人趋之若鹜,赵梦言却认为这是一种扭曲的艺术价值观误导。赵梦言直言:“我们的民众更感兴趣这个多少钱买的,现在值多少钱,将来会值多少钱。一件拥有着几百上千年历史的艺术品,首先用金钱去衡量价值,这是错误的。对古代艺术品应抱持敬畏之心,这也是对文化、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她言辞恳切地说明,对古代艺术品收藏,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其次要有丰富的美学知识。

分享是我最大的开心

收藏艺术品多年,赵梦言在国内积极参与一些公益性的展览,对此她表示,想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了解、欣赏到她收藏的这些中国古代艺术品。她诚挚地说道:“我希望通过公立博物馆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民众,去了解自己国家长达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这是我最大的开心。”

作为藏家代表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年校庆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开幕式致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周年校庆系列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赵梦言受邀参加,积极参与,并甘心付出相当多时间和精力,协助做了很多幕后工作。

“所有这些曾带给我无比愉悦的艺术藏品,在此次清华周年校庆之际与大家分享,我非常高兴。”赵梦言讲述,中国历代青铜镜纹饰的表现艺术,精彩纷呈,从胡服骑射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唐镜中的舞狮、胡人宴乐、飞天舞伎,到宋辽金时期的民俗风情、山水竹菊、市井人物,无不尽情展现了古今文化的互鉴融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希望,如同它们陪伴我和我的家人一样,带给参观者同样的欣喜和满足,也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能吸引社会上更多民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75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