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大学生期末都在肝论文,这有什么意义
实习记者张林“期末也就七八篇论文要写吧,还是每篇起的那种。”“你作业写了么?”“还没……”“deadline是哪天?”“三小时后……”“要是期末不写几篇论文,我都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渣。”“写论文最大的收获是啥?”“熟练掌握了复制粘贴的技巧。”期末季,除了吐槽考试,关于期末论文的吐槽也大量涌现。最近出现了个新动词,叫做“肝”,大意是熬夜(很伤肝)做某事。最初是“肝游戏”,而期末季朋友圈里,“肝论文”的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词汇为:丧、deadline。大学期末结课考核,通常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笔试,二是提交课程论文,也有将二者结合的方式。关于大学生课程论文,似乎吐槽已经成常态,学生吐槽写不完不想写,老师和社会吐槽学生态度不认真,东拼西凑。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学生的课程论文的意义在哪里呢?与考试相比,论文有何不同意义?大学课程论文和结课考试最大的不同是,课程论文在某种程度上是进入了研究的领域。而研究是学习的最高状态,意味着阅读大量材料、提炼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整理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知,有所创新等等一系列研究流程。相比于大学前的基础教育,大学期间的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能力的“升级换代”。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在高中三年要学的书本,在大学一个学期内必须快速掌握。这意味着,进入大学的你应该已经有能力快速消化吸收知识,而课程论文就是在大学学科培养的基础上,再次推进智识——你能够聚焦感兴趣的话题,有所思考并自觉地查找资料,通过写作的方式以较为严谨的态度分享你的认识。《教育的意义》作者:[英]戴维·卡尔翻译:徐悟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5月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却会有一些争议。比如一门课程的考核,究竟是考试更好,还是论文更合适?我们采访了一些大学里的师生,他们的意见各不相同:考试更好,慎用论文“本科生的考试,还不宜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既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同时也要对自己要论述的话题的学术史有较好的了解,而这些并不是大多数本科生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味滴要求本科生写论文,最后的结果就是拼凑堆积。”(吉林省某大学中文系教师大松)“我们都觉得考试比较人性化,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一周肝了两篇字,太痛苦了。”(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一学生楸子)论文更好,有创造性“在笔试和论文写作两者之间,还是更喜欢论文,因为往往笔试考察的更多的是记忆能力,而论文有创新的成分在里面,而且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查资料,合作共赢,这种体会很奇妙。”(长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田宇)“(写论文让我)对生活以及各种存在的复杂性有了认识,对人的限度有了认识。写论文就是以数学的方式把握世界,不管用的公式有多复杂,也只是用公式。论文写作也会让人说话有条理,思考有聚焦,对事物有好奇心以及认真的态度。”(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小强)论文和考试都是必须的“论文还是考试,这要视课程性质来定,如基础性的,考试是必须的,能督促考察学生全面掌握必要的知识。网络时代,知识似乎是随手可以取得的,但同时也可能是碎片化的,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有助于系统性的知识掌握。研究性的课程,论文是必要的一个环节,训练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形成论述的能力。”(北京大学中文系姜老师)可见,课程论文的“魅力”在于从自己的兴趣、问题出发来探索世界,同时也会引导人通过探索世界本身来加深了解自己。论文二字听起来似乎是没有温度的硬性要求,但它可以包含着创造性的喜悦的,同时也是对独立学习的良好训练。——与其说大学为什么要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我们倒是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大学不进行这种学习能力的升级,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大学何为》作者:陈平原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东拼西凑”背后,是培养机制的问题诗人李亚伟在诗歌《中文系》中写到:“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这或许说出了不少人对论文写作的感受:炒冷饭、东拼西凑、模仿痕迹重、全是套路。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些固然是学生不尊重学术规范的体现,也与中国大学常见的教研机制和培养模式有关。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邓艮老师这样说:“在媒介如此发达的时代,与其指责大学生课程论文东拼西凑、毫无创新等种种问题,不如反思大学课程本身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怎样的教育?在我所了解的有限范围内,许多大学除了在大四开设毕业论文讲座外(恐怕有的大学连毕业论文讲座课也没有),平时是没有任何论文指导课的,这显然远远不够。”《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作者:朱青生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年9月书中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经常存在的情况是,学生需要完成论文拿到学分,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指导,于是只能凭着自己摸索试着写写。交上去之后,老师虽然打出分数,但并没有后续的批评和分析。——因为老师常常是这学期上完了课,下学期就不再教这些学生了。如果真的想要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必然需要增强论文的训练和反馈,尤其是对本科生,从写作规范、到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的阅读和资料整理,再到文章结构,学术思维的建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导。这才能让学生有所反思和收获,而非“交上去让老师打分有个依据”。北大教授郑也夫、朱青生分别曾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点,写了《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和《十九札》,解答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关于学术写作和研究的问题困惑,是难得的典范。《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作者:郑也夫版本:山东人民出版社年1月就在这两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