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这套电影书,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是两千年新世纪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候迷影文化刚刚兴起,电影类图书还相当匮乏。
当时还没有宽带,在北京广播学院宿舍要上网,需得通过电话卡拨号上网,速度只有几十K,只能勉强浏览一些BBS网页,绝没办法像现在这样下载电影。
想要了解电影信息,我通常会去学校东门的网吧,花7块钱包上一夜——把大量的电影文章(比如北大“电影夜航船”、“银海网”网页上的影评)统统粘在“写字板”上,再拷走带回宿舍电脑慢慢观看。那会儿,就是这样学电影的。
好在DVD已经出现了,尤其是通过刻录VCD和DVD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外国大师的作品。每当新碟上市,在北门外碟店中“扫荡”,那种幸福的记忆总也忘不掉。
曾经是通往全世界的魔法道具
但有时候你会发现,光看片不行。
今天也是,很多影迷都在看片,下载了非常多的片,看完之后觉得看过了(甚至连看都没看只存于寂寞的硬盘中),迷影过了,却难以说出个一二三来。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电影中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导演的创作思维,必须还是要有书作为推动,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慢慢才会变成一个对电影有个人发言权的人。
电影背后到底要讲什么?读书和看电影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些书中,台湾远流的电影馆系列对我,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
没有这套书,就应该没有我的今天。
很有标志性的系列侧封
我是在年知道这一系列书的,之前我对“电影馆”闻所未闻。
当时有位郭小橹老师,给我们上编剧课。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侯孝贤、小津安二郎,写过这方面的书。后来她离开高校,辞职当了导演,拍过一些不错的迷影类电影。
若干年后我看她导演的《今天的鱼怎么样?》(),常想起她给我们上课时的样子。
郭小橹
正是在她的编剧课上,她展示了一本繁体版的侯孝贤电影札记《恋恋风尘》。她说这本书在北京电影学院那儿有的卖,售价85块钱。
那时的85块钱,跟今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月连吃带喝请妹子吃饭包括买碟,乱七八糟什么都加上,也才块钱,每个月学校会再给我53块补助。大家想想,一本书就够我们吃一星期饭,在当时是多么大的一个开销!
所以,当然,那时我也买不起。
但经过老师这么一点醒之后,我就有了执念:这书好,相当好,就是好。书中有剧本和导演的阐释(最近这样的书也开始多起来了)。当时,中国电影出版社虽然也出过类似的书,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帧不够精美。而台湾远流这套书非常漂亮,给人爱不释手的感觉,内容又多是从海外引介,显得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
简而言之,这套书打通了一个迷影少年的任督二脉。
自从郭老师说了这书之后,只要去电影学院,我经常会流连到北电图书馆外的小书店。那里面有满满一排远流的书,大概十几二十本,每本都几十、上百元。
当时的我,只能咽咽口水,恨恨地意淫:这书怎么那么好!这些书要都是我的该多好!我啥时候能买得起这些书?
当时的迷影文化,一方面是买碟,一张碟几块钱还凑合买得起。书——尤其是远流这种——太贵,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广播学院图书馆中为数不多的几本我就借来看,尤其是其中关于李安剧本创作的《饮食男女》,讲到那一桌桌精美的菜是如何拍摄的,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到了大三大四,电影资料馆的李迅老师和电影学院的陈山老师逐步到广院这儿带课,激发了我自己对电影的一些感受。
对书的渴望、对书的占有欲,就更加的澎湃。
后来我去电影资料馆读研,从东郊的定福庄进了城,有时间就到处收集这批书。这批书因为都是进口的,所以并不好买。有一天,我偶然在网上看到某进出口书店的清仓告示,抱着一丝希望,赶紧颠颠儿的摸索过去。
书店门市部在安贞木偶剧院南面。当工作人员把仓库打开,一个巨大的宝库突然间向我敞开。我一个人就在里面翻呀,全都是各种进口的港台书,更重要的,因为清仓,全部按标价的一折销售。比如说新台币,你就人民币25拿走,那比原来便宜多了,真的是占了大便宜!
前后我跑去了三四趟,把仓库里面关于电影的书都抱回了家,就这样搜集到一批电影类的书。
想要跟电影产生更多的关系,就需要你心中拥有欲望。就像看到一个女孩,觉得她特别漂亮,想要追上她——对我来说,就是有这样一种感觉,是家里这些远流的书不断地驱动着我。
书归正传,远流“电影馆”这个系列我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电影史。比如卢非易的《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华慧英的传记《捕捉影像的人》(胡金铨《侠女》的摄影指导)、《戏梦人生:李天禄回忆录》等等。
还有一些电影人的访谈录,比如《风云际会——与当代中国电影对话》,台湾电影人做的采访,往往与我们这边做的采访在内容、角度、思维方式不太一样,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孙瑜导演的回忆录《银海泛舟》在这个系列里也出版过,书名改为《大路之歌》。
第二类是电影批评。就像北大戴锦华老师最著名的那本书《雾中风景》,当时我看得如痴如醉,知道学不来,有些还不太能明白,但就是看得过瘾,这本书也在远流出过,书名改为《斜塔瞭望》——多说一句,戴老师著作的名字都极其优美,常运用迷影的思维进行关照(其它如《犹在镜中》);
还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周蕾教授的《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这是研究第五代导演的著名著作——翻译这本书的是孙绍谊老师,原来是上海大学的教授,后来去了上海戏剧学院,前段时间因病去世了。他也是我的好朋友董舒(网名“谋杀电视机”)的老师,去世时年纪不大,非常可惜。
《斜塔瞭望》vs《雾中风景》
第三类是迷影类,在影迷中影响非常大。比如关于贝托鲁齐、侯麦的摄影师阿尔芒都(NéstorAlmendros)的书《摄影师手记》,还有斯科塞斯、安东尼奥尼、科波拉等等大师的相关书籍。
最后一类是电影创作方面的。如前面说到过的《饮食男女》以及《喜宴》《推手》也有专书,大家可以通过这些书看到创作者第一手的思考。
这套书到年我大学毕业那会渐渐就出得比较少了,我家里买到了第一百本:吉尔·德勒兹的《运动—影像》(有趣的是,当时大陆出版社出版了另一本德勒兹专著《时间—影像》,恰能凑成一对儿),这是著名的高艰深电影理论书——回想15年前,那时候懂德勒兹的才几个,大概也就李洋、九苍老师能明白。
总而言之,电影馆这套书的体系非常科学,批评、历史、迷影、传记、电影创作和理论类一应俱全,大陆后来出的电影书也都从这个体系受益良多。
远流这套书暂告段落以后,主编焦雄屏女士——她也是台湾新浪潮电影批评的杰出贡献者——把这套书拿到了大陆这边出了一批,是大陆第一批迷影书籍,比如《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法斯宾德的世界》等等。
这几乎是大陆电影“迷影类”书籍的开创性读物,意义重大。
大陆版这个系列由戴锦华老师写了一个序,写的特别好,说出了我们影迷的心声。她说很多艺术电影以前只能去电影学院、资料馆看,后来有了DVD,从黑屋子中溢出,进入了个人的观影史,而这些书则是异常重要的推动。
电影从“黑屋子”溢出,进入个人观影史
她在前言中写到:
20世纪后半叶,间隔着冷战和后冷战的冷战逻辑,西方电影、大师、理论登陆本土不时仍需“中转码头”。这一次,这个“码头”是来自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电影馆”系列。记得“电影馆”系列首次在台北面世的时候,传媒报道的标题是“学电影的孩子告别讲义的时代”。今天,“电影馆”之于我们,仍然有同样的意义。结束面授机宜,告别口耳相传,爱电影的人们和学电影的孩子获得了深入电影腹地的又一入口。一次小型的文化“转口贸易”,一个华语世界重要的电影事实,一处电影文化的开端与起航。过去,我们自己干看电影,其实也不是对文化、历史背景特别明白。自打有了这个系列的书籍以后,粗糙的时代翻过,我们进入到真正迷影的时代。
这是电影书和迷影人血肉连结的新时代。
远流的版本大部分是有编号的,也有少量没有编号。我就有一本叫《蔡明亮》的无编号“远流电影馆”,应该属于“旁系血亲”。今天来看这个出版的结构体系非常不错,尤其是电影史类和电影批评类,我非常推荐,比如《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主要是没有大陆版。有些出了大陆版容易买到,只要内容完整,就不用去找远流版。
现在的电影书汗牛充栋,但这样成体系的极少,过去广西师大是想做这样的事,后来没坚持下去。现在除了后浪以外,其它出版社都没有那么科学的搭配。
广西师大也曾有过做“电影馆”的雄心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还要给大家介绍这套书。
即使进入21世纪,甚至已经是年了,对今天的影迷来说,这套书中的很多内容仍然值得拥有。比如焦雄屏写的《歌舞电影纵横谈》,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少。
我们不少高校的老师研究水平很好,但未必是面向迷影的,他的著作可能在出版社印完,评了职称,却难以看到,这是很可惜的——也许是出版社营销推广的模式有问题,因此远流“电影馆”的经验值得借鉴。
有人问我是怎么爱上电影、去学电影的,对我来说,这套书是重要的推动力。我为此耗费了非常多的心血,在北京各处去找,通过网络去搜集,花了功夫,也就爱它,经常翻出来看。
现在写文章、做视频、策划一些节目,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也会把这些书拿出来看看,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远流“电影馆”并没有完全终结,时至今日,它还在极其缓慢的更新。在大陆电影书百花齐放的时候,回望这套书,想到互联网迷影时代初期大家的饥渴追寻,感慨,也欣慰。最后,我也为大家整理了几本“远流电影馆”的代表之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
《摄影师手记》
作者:NéstorAlmendros
出版时间:/11/01
阿尔芒都是侯麦和特吕弗最喜欢的摄影指导,代表作《沙滩上的宝莲》《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天堂之日》。
他的电影美学观念是保持简单,依靠直觉,不盲从规则,实用的就是美的。他说他所拍摄的全部电影,灵感都来着那些伟大的画家。
”电影馆“很早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