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生涯规划与择业1职业生涯理论概述
生涯规划与择业(1)
——职业生涯理论概述
人只有缺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爱因斯坦
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
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种命运。
时时变化的环境,你知道明天的午餐在哪里吗?进行未雨绸缪的职业规划,你可以安排明天的午餐!
聪明的女孩
一位成功学家曾聘用一名年轻女孩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信件,薪水与相关工作的人相同。有一天,这位成功学家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地用打字机记录下来:“请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她将打好的文件交给老板,并且有所感悟地说:“你的格言令我大受启发,对我的人生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引起成功学家的注意,但是在女孩心目中却烙上了深刻的印象。从那天起,她开始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份内的工作,譬如,替代老板给读者回信。
她认真研究成功学家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自己老板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成功学家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合适人选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女孩。
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了,这正是女孩获得这个职位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她依然坐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训练,最终使自己有资格接受这个职位。
一、职业生涯理论概述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一词,不同于“工作”,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因此,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就职业一词的本意而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专业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要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另一方面,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有忠诚度。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进行的个体生涯规划,也包括企业对员工进行的职业规划管理体系。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种相对稳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选择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往往受学识、爱好、机遇、工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事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做出成就。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职业生涯规划“三支点”
职业生涯规划有三个层次的支点:生存支点、发展支点和兴趣支点。
如果立足生存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把薪酬作为主要导向。总是在想明天能不能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一有获取高薪的机会就会跳槽,而常常忽略自身成长。待到遇上职业瓶颈,薪酬没了增长空间,而技能又没学到多少,身价便会每况愈下。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时代,在为现在的高薪得意时,更要想想如何保持高薪。所以,如果一直以生存为支点来做职业规划,是一种只重现在不看将来的短视行为,不会感到工作的快乐,也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
如果立足发展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自身的进步作为导向。
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特别喜欢,薪酬也并不特别高,也会努力做好。对你来说,从中获取的经验和技能最为重要。这些收获让你增值,帮助你实现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除了有物质上的收获外,还有精神上的收获,如荣誉、地位等,最终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不过,这种职业修炼过程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鞭策自己向前迈进,可能会承受工作压力的考验。
如果是立足兴趣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快乐作为导向。并不一定在乎眼前的薪酬多少,也不在乎将来能获得什么地位与荣誉,能找到喜欢的职业,能享受工作的过程,就会对工作投入极大热情,忘却疲倦,甚至感到生命变得灿烂多彩。喜欢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兴趣是成功的最大驱动力。
不过,现在职场竞争激烈,你有兴趣的工作常常别人也感兴趣,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获取。职业规划既要考虑外部因素,诸如就业环境、家庭状况、自身发展情况等,又要虑内部因素,诸如能力、专业知识、爱好、性格等。
根据外部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支点。如果目前知识、经验及能力储备丰厚,可以以发展支点或快乐支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场选择有潜力的职业或感兴趣的职业。如果初出茅庐,经济拮据,不妨以生存支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一些简单的职业做起,不要好高骛远,等待职场修炼到某种程度后,再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根据内部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职业。职业选错会影响成功概率,美国专家曾做过统计,内向型的人从事销售职业,成功的概率低,且比外向型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通过专业的人才测评,实现对自身特质的系统了解。
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还要根据自己的职场修炼程度适时改变职业规划支点。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要将原来的生存支点转移到发展支点上来,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即使目前的工作能获取高薪,但知识及技术含量不高,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也不该多留恋。或者以兴趣支点来重新规划,找一份原来梦寐以求的工作,也许薪酬并不一定比原来高,但只要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即可,这是职业的最高层次。
这时,工作就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在这个人才、行业、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快速特移职业规划的支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上述单一支点以外,在做职业规划时也可以采用多支点策略,如将生存支点与发展支点结合考虑,或者将发展支点与兴趣支点结合考虑等等。支点复合越多,职业规划的难度也就越大。一般说来,职业规划应该先从单一支点起步,随着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积累,再逐步采用复合支点。职业规划应该一直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即使是在一个你认为值得终身从事的职业上,也还存在着是继续努力,还是满足现状的选择——是将职业生涯放在生存的支点上呢,还是放在继续发展的支点上呢?
(资料来源:丁新胜,心理素质养成与训练.河南大学出版社,年)
(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类型
1.子承父业型
在自然经济中,经济发展落后,信息封闭,家传亲授各种谋生的技艺或手工艺十分普遍,某种行业至今仍是这样。例如,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演员世家、教师世家、医生世家、家庭手工业作坊等等,甚至有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与此同时“子叛父业”的人数也在增加。
2.服从分配型
解放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实行包学费、包分配、包当干部,因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服从分配、“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我是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都不放松"、“我是一块砖,天南海北任党搬”十分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依靠国家,依靠学校、服从分配。
3.临阵磨枪型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当“自主择业”到来的时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出现了临阵磨枪型,即临近就业时,接受就业指导教育,临时收集就业信息、临时制定就业决策,匆匆忙忙准备就业资料。
4.未雨绸缪型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其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因此,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高考之前就应当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上大学以后还要重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作好知识、技能、思想、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努力实施生涯规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