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撷星人物志middot第一期l
前言
?
费耳难多说:无趣乃存活之大敌。而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莫过于人本身。我见识过很多有趣的人,有的活着有的死了,有的还在继续有趣,有的已经沦为平庸。私心想着,如果能让他们的有趣感染到更多的人,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我会写他们的故事给你看。
我全部的人生只是一次失去:荀彧
我很晚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读,在更晚的时候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写。我了解他的生平,起源于了解他的技能。在《三国杀》还没被狼人杀取代的那个时候,荀彧的名字是响当当的,因为他的技能能在稍稍卖血一波的情况下起到强势的补牌效果,并能让敌方大当家的杀掉敌方二当家的。每次看到敌方祭出荀彧,我都会做以下两个动作:擦一擦手,再擦一擦手。
但生活在三国时期的人则比我有文化的多,荀彧的名字,很早就像今天的范冰冰一样响亮。如果算上他的人设的话,大概堪比一个有文化的范冰冰(原谅我没能在现在找到一个可以类比的人)。如果把荀彧放在今天的文化圈里,聊天的水平应该远好于窦文涛。而且荀彧有很多提升自己在相亲市场的竞争力的特点,第一,是长得很好看。《襄阳记》说荀彧“伟美有仪容”,大概就是又高又帅,但这个评价还不够立体,于是史家又跟了一句说,荀彧还很爱熏香。这下子这个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一个随身散发着底蕴和香气的兼具高大和清秀这两种品质的人,就是荀彧本人。
第二,是家大业大。
荀彧的爹,荀绲(emmmm…这个字音同“滚”),做过济南市市长,他的叔父荀爽,还做过建设部长。但荀彧的爸爸觉得不满意,因为自己的官职还不够大,被朝廷里那些挨过一刀的诽谤一句话自己的官职就凉了,所以在荀爸爸的安排下,荀彧娶了皇帝秘书的女儿唐女士当老婆。这一下可不得了了,这个人又有才华又有地位,皇帝觉得有必要宠幸一下,所以荀彧立马出任了守宫令这个官职,管理皇上的笔墨纸砚,成了皇帝身边的人。
第三,是很有才华。他们那个时候的有一类人放到今天应该会失业,这一类人专门负责表扬人或者骂人,比较像今天的猎头公司,专门负责向用人单位(可能是皇帝、军阀或者正在给自己女儿征婚的心急如焚的爸爸妈妈)推荐人物。在这个行当里有个特别有名又特别有气节的人叫何颙,这个人对荀彧的评价是“王佐之才”,意思就是这个人应该辅佐能成为君王的人,没这份心思的就少叨扰人家。
有了这三点,荀彧就算正式出道了。但开门黑的是,他没多久就失去了服侍最高领导人的殊荣,因为一个大胖子董卓从天而降把持了中央政权,把皇宫搞得一塌糊涂,并且最重要的是,董卓这个西凉军阀,对笔墨纸砚也不是太感冒,大笔一挥,荀彧就可以下岗了。
荀彧不仅下岗,还想着要搬家。带领自己一家老小把家室搬到了冀州,从此遇见了第一任主子,袁绍。袁绍对当时非常年轻的荀彧非常器重,但荀彧对当时已经不太年轻的袁绍则不太器重。他估计袁绍并不能成大事,于是毅然决然跳槽投了第二任主子,曹操。
荀彧跟随曹操以后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吾之子房也”——曹操),主要是这个时期曹操这里的谋士水平比较参差不齐,像荀彧这个水平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所以荀彧理所当然的上位成为曹操最信任的人。这个曹操最信任的人谋划的最为意义长远的事情,是迎娶……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来。
当时汉献帝境遇比较悲惨,正在神州各地被裹挟着到处逃窜,身边掌权的军阀换的比身边得宠的妃子还快,可以说是没什么权威也没什么用处。正因如此,曹操身边的其他给荀彧做陪衬的谋士都觉得,这个人还是不要来比较好。荀彧在此时闪亮登场,义正辞严地对他的犹豫不决的领导人说: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这番申论可谓是一泓暖流清泉在曹操的心房间流转不息。荀彧的意思就是,将军你现在还不是太硬气,但已经表现出做最硬气的那个人的心了,而我们的皇帝大人抱头鼠窜,实在是让心地善良的老百姓们过意不去,在这个时机你把他抱回家,能让更多统治着老百姓的军阀头头们忌惮你,免得在你还不太硬气的时候让他们把你揍得领了盒饭。这种好事将来就没了!
曹操一想,荀彧说得对啊!于是: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尚书令这个官职,大概就是英国的内阁首相,负责总揽一切政务。荀彧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了汉帝国名义上的第三领导人,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军师联盟中的荀彧走上人生巅峰的荀彧,心情是忐忑的,心绪是纠结的。一般一个人成功以后,都不免要问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向何处?归结起来就是,我已经这样了,还能干点啥别的不?荀彧也不例外,他开始回顾自己的漫漫成功路,从尚书令,到曹操的谋士,到袁绍的座上客,到举家逃亡的狼狈不堪,到入朝为官……入朝为官……入朝……
!!!
中国古代的士人,大多讲究气节,气节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放到今天大概是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一类的东西。做啥事也得考虑一下,是否有违我的气节。荀彧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非常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气节丢了诶!自己的爸爸爷爷叔父都是汉室之臣,自己也曾经短暂担任汉家天子的侍从。自己的人生目标,明明是重振汉室,怎么就成了为曹操服务了?
诸葛亮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义上是振兴汉室,但他那个汉室已经是汉室的远方大表舅刘备的汉室了,拿来当幌子用用可以,千万别当真。但荀彧这个可不然,他要振兴的汉室就在他的眼前,货真价实的汉天子刘协就是他的最高领导人。自此,他重新燃起了,重振汉家基业的梦想。
非常遗憾,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是妥协。
荀彧的官职是尚书令,而曹操其他的谋士都是将军府的职员,从名义上来讲,荀彧和曹操并不属于一个系统。这是荀彧开展他振兴汉室工作的优势。
也基本上是唯一优势了。
荀彧并没有和曹操作对的想法,他考虑的全部都是帮助曹操成功,如果曹操也是敌人的话,至少要扫清除了曹操以外其他所有敌人以后再做考虑。但是荀彧本人是个典型的文人,谋划有道可以,奋勇杀敌则不行。所以荀彧要考虑的其实很长远,是曹操得以一统天下后汉献帝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今时今日看来颇让人发笑,但那个时候的荀彧,非常认真地笃信一种可能。
只要曹操是忠臣就可以了哇!
是啊。如果曹操这个人,也心怀匡国救民的理想,肩扛振兴汉家的责任,这件事情就解决了!荀彧是非常激动的,他的全部智商在这个自己毕生投入的事业前面已经无敌容身。他开始试探曹操。机会是,讨伐袁绍。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这段对话,是颇能反映荀彧水平的一段对话,起因是曹操被张绣击败,而更为长远地考虑如何与袁绍抗衡的问题,于是来问荀彧的对策。荀彧具体举出的四条对策虽然重要,但最后这句话则更是暗藏玄机。不难想象,荀彧小心翼翼,低眉下气,拿出那种跟暗恋多年的人表白的态度,甚是苦心孤诣地把“辅天子”这三个字加进了四条制胜方略中,来告诉曹操:你赢的最大条件就是你要对汉献帝好一点啊!尊重人家啊!一句话说完,荀彧忐忑不安地等着曹操作何反应。
太祖悦
曹操很开心。这超乎荀彧的意料。但荀彧并不开心。曹操的开心,完全来源于荀彧献上的这口奶恰好满足了曹操加血开BUFF战胜袁绍的需要,曹操何等聪明,马上就注意到荀彧这个人故意道德绑架,但曹操比荀彧设想的还要不管不顾一点,他并不在乎荀彧这个方案的前提条件,只要用这个计策赢了,我管你荀彧怎么念叨我。
不出意外,曹操赢了。
不出意外,曹操要骄纵一波。
打赢了仗,先是有人来告诉曹操,你可以把天下划分为九个行政区你占其一,这样就显得你很威武霸气。曹操觉得嗯好,我应该刺激一下荀彧,于是去问他,荀彧心寒,说你应该以后再考虑这件事,曹操邪魅一笑说好。过了几年,曹操决定把汉室的几个封国都取消,荀彧心寒。又过了两年,曹操居然把三公也都废了,自己担任丞相,成了帝国的名义第二领导人,荀彧心寒。这事做完没几个月,曹操又把另一个汉室大忠臣,让梨的恐龙……孔融也给杀了,荀彧……心死了。
荀彧心死了。他终究意识到,曹操的野心打也打不住。自己凭借度过一生的信念也差不多在此时凉凉。虽然他这么聪明,但他并没有实力也没有动力去阻止曹操了,尚书令要做,要做好,但别的,荀彧已经没什么力气,更没有理由去做了。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此战,诸葛亮庞统周瑜鲁肃等蜀吴谋士纷纷献策。而曹操方面的最重要谋士荀彧,保持沉默。曹操打败仗回家,特别愤怒的说了一句:“如果郭嘉还在老子至于吗!”
郭嘉,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论智商二人起码也是不分伯仲,但这次,曹操在比拼二人的忠诚。
结局: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荀彧没有办法。他心知已经不能阻止曹操称魏公,或许下一步就是魏王。荀彧当然也可以保持沉默,就像他过去数年一直笃行的那样。但荀彧心有不甘啊,只要他还活着他就要拼尽全力,就像他曾经拼尽全力去帮曹操赢取战争那样,他现在要拼尽全力阻止他。荀彧不甘心啊。他看到曹操送来的空空如也的饭盒时,一定特别不甘心吧。
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
“我全部的人生只是一次失去。”——《错误》
后话:曹操真的心不能平。荀彧死后被追封为“汉太尉”,已经跟曹魏政权脱离了关系。荀彧死后两年,他的侄子荀攸在随军征孙权的途中暴病而亡。青龙元年、正始四年曹操两次配飨二十余名功勋卓著的老臣,均不见荀彧荀攸之名。荀彧的子孙并未如惯例一样获得封地。这段恩怨纠葛后来仍在持续。荀彧之子荀顗对曹魏政权心怀敌意,与司马氏集团过从甚密,并一手导演了司马集团代魏为晋的劝进仪式。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陈寿、裴松之等)中华书局年版
《襄阳记》(习凿齿)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版
《荀彧失语与赤壁之败及曹操用人之变》(乔凤岐)《河北学刊》年9月
《“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荀彧身份的流变》(郭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年1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