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悦读王沪宁政治的人生并非一种政治的
无书导读:《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个人日记,虽然记载的是王沪宁个人的生活琐事,但在字里行间却表达出作者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人物简历
王沪宁,男,汉族,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年2月参加工作,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年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
-年上海市出版局干部
-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其间:-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年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年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
-年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年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有关书名“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
出版个人日记,为何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在自序中,王沪宁回答了这个问题。
王沪宁写道: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王沪宁称,书中收录的是他的一小部分夜思。“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政治的人生》自序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这样的书,所以我就记录下我的夜思。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年底于复旦大学
/日记五则/
1.1月30日星期日
帮助J君把他写的关于辩论的稿子编排好,打印出来。他有一句话,我很有触动,叫“把我的虚弱传染给你”,很有意境的,很有诗意的。
发展报告写到现在,方知道我们对对策报告和社会现实问题并无深入研究,平常并不关心社会之发展,这是社会科学最大的虚弱。
2.2月22日星期二
凌晨读德国作家的一部小说,说的是一个人冒充一个人,和后者的妻子生活了三十年的故事。当然是编的故事。
读新税制方面的一本书,对新税制初步了解。新增加的增值税是一个重要的税种,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所得税也作了整理,目前更加清楚。
书的不足是没有说分税制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说分税制是什么。这是这次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比所有的其他税制方面的改革均重要的改革,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最基本的含义的改革。还要找一本书来好好研究。研究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新矛盾。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会在解决一些旧矛盾的同时,产生新矛盾。然后人们又要花力气来解决新矛盾。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
3.3月12日星期六
早晨起来,外面在下雨,风也不小。到市政府法制办去开会,是征求各方面的专家对“二十一世纪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政府法制建设”课题的意见。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无法不能说是现代化。如有人说到,在美国的一些城市,法律规定吃了大蒜之类的东西,要半个小时以后才能到公共场所去;规定在商店广告减价销售的时期内,必须有店内所有的商品,不能没有;规定政府职员的责任很明确。法律在国外是一个天大的规则,任何人不能违背。在中国,法律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地位,法律是一个天大的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就是差别。
4.3月15日星期二
写文章,谈政府形象的问题:
集中在价值方面,提出了一个定义和五个方面的要素。定义是:政府形象,意味着一定的政府体系功能运转的总体表现。政府形象的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体系本身在自身的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政府调控的质量指数;二是政府体系运转过程和结果在民众价值评判中获得的认同指数。
要素提出了价值、信誉、效率、公正和清廉。其中信誉很重要。政府要高度地重视自己的信誉,如同完善的企业要注重自己的信誉一样。政府的信誉与企业的信誉有类似的地方。企业的信誉是由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的,没有信誉的企业,自然就没有市场,企业本身自然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政府的信誉也一样,如果政府没有信誉,就会失去民众的心理认同和支持,政府自身的能量就会受到限制。政府的信誉是什么?政府的信誉,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政府施政的最高目标的,执政党和政府整体上承诺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各级政府均有义务实践这一总体的诺言。能否在日常的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实现政府的诺言,是政府有没有信誉的最基本的因素。政府的总体诺言要由构成体系的各级机构来完成,每个政府机构,不论是高层机构还是基层机构,每个行政人员,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初级干部,均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实现总体诺言。总体诺言是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活动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诺言,因而各级政府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诺言。这样才能塑造政府的完美形象。没有这一条,政府人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或者玩忽职守,政府形象自然就不会高大,因为最基本的前提不存在了。
政治承诺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概念,可能是建立中国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
5.4月7日星期四
上课,讲尼采。正好读了《停滞的帝国》,结合起来看,十分之有趣:《停滞的帝国》时西方国家刚刚开始向东方争夺市场和殖民地,但二十世纪以后,已经是西方国家内部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展开激烈斗争的阶段。尼采已经在呼吁“超人”来建立新秩序了。历史发展多么的无情,在国际社会上,不进则退。但是,到尼采那般疯狂的地步,大概也是灾难。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是民族的灾难。
到日本中心开“笹川良一基金”课题评审的会议。今年一共报了28项课题,通过了1项。同时讨论给31名学生奖学金,金额元,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奖学金。我建议这种大额的奖学金要分月发,不然伞到奖学金的人的成本大大,大概五分之一的钱有可能被“敲榨”掉,所谓“请客”。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在这个时候人人均可以来“敲榨”,而且不能拒绝。这也是一种大锅饭心理,因为得到比别人多的东西,在情理上是“不合理”的,比别人吃得多了,所以要“请客”,不然的话,就是不会做人了。
开系务会议,讨论决定30%的工资如何发放。这也中国特色,工资的70%学校决定,30%要系里来决定,系里又如何来决定呢?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锅饭,不然怎么样都要得罪人。想来想去,还是跟70%走。
钱是不多,但是面子无价。
连续出事,一是前几天在千岛湖有一艘游轮失火,烧死了24名台湾人,也说不清一个原因;今天又有一艘船翻了,有四十多名小学生死亡。生命的概念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不是第一位的,大概是历来人就太多,不值钱。中国人早就说人命关天,如今好像变成了钱运关天了。
摘自《政治的人生》年1月版
/读书笔记/
结束忙碌的一天,夜色暗落,坐在灯下,听着绵绵之雨,一切归于宁静。晚上聚精会神读王沪宁《政治的人生》。这是S从上海寄给我的影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记录了作者年(时年39岁)的日记,让我得以管窥作者的思想和生活。作者在凌晨读书写作,常年坚持。我惊叹于作者的阅读量,大概每2-3天读一本书,而且不管是出差还是出国,从未间断。
在这本充满趣味和睿智的书中,作者谈政治学术、谈大学治理、谈党的建设、谈城市发展、谈国际形势,也谈到了气功、游泳、啤酒、辩论,也在宁静中谈到自己的志趣与情感。翻阅起来,内心越来越安静,思想却越来越激荡开去,这些在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写就的文字,时刻今天,依然有着别样的价值。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1月11日)
“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3月10日)
10月25日,他引用了一位报考博士研究生的信:“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
5月25日,他写道:“任何一个忙碌的男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忙了一天回到家里,感到很幸福。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可望而不可欲。”关于这个话题,他在另外一个关于“你每天读书有意义吗”的提问中作了深化:“你知道和尚为什么每天念经吗?我们这类人,已经习惯了无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没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随着幸福本身。所以要怀疑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每个人主观状态中的希望。我的问题还是,和尚为什么要念经?这个问题能够回答,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幸福之事,可欲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修炼了这么多年,有足够的空间在心中,无所谓幸福。当然我不反对他人追求幸福,一位人不可能过同样的生活。”(10月8日)
在一个关于孩子的谈论中,他说:“更大的悖论是,如果孩子有出息,他是绝对不能在父母身边的,照顾父母和养儿防老之说就不能成立;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出息,整天在父母身边,要父母来照顾,父母又有何依靠呢?”(10月16日)
现在媒体往往津津乐道于作者提出的诸多概念(包括现在热议的供给侧,书中都可以找到论述的雏形)。5月8日,作者写道:“一本好的书关键是有好的概念。”在思考如何写《革命后的政府——对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项探索》时候,定下轴心概念有三个“革命后社会、社会资源总量和社会治理”。这段话给了我醍醐灌顶的启发。治理组织也好,治理国家也好,关键也在于有好的概念。这个好概念,要有超越性,要有动员力,要有解释力,当然,更要直白易懂。
/经典的语录/
这是王沪宁深夜的思考:
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支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权利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在这样的场合,人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越是热闹越是如此,从中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觉到世界是多么强大的外在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感觉和情绪而存在的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理性和理想而存在的力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什么时候这些地方干净了,我们也就有历史了,人民也就懂得历史了。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历史太多,太沉重,所以谁都不愿意担当过多的历史。
有时候,人的最大的害怕是来自生命意识的。没有生命意识就无所谓害怕。而有生命的存在,是人害怕的最后的条件。
同时,人的最大快乐也是来自生命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而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快乐的最后的条件。
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要在这两项条件中找出平衡来,因而就有了人的不同的分野。快乐也好,害怕也好,生命总是要流失。要在生命流失的过程中,尽量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完成人的选择,这将是有价值的生命。历史在一年一年的过往,生命在一天一天的减少。
在大学里已经没有“同桌的你”可以回顾,男女早已经不再“有计划、按比例”地同桌。偶然地同桌,也就是偶然。不偶然地同桌,也就是不偶然,一切都是明白的。
没有精神上的痛苦快乐的人,难道可以作为一个来过这个世界的人而存在吗?难道是一个有过真正的生命的人吗?
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的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不能稳定存在。
我们这类人,已经习惯了无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没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随着幸福本身。所以要怀疑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每个人主观状态中的希望。我的问题还是:“和尚为什么要念经?”这个问题能够回答,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幸福之事,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修炼了这么多年,有足够的空间在心中,无所谓幸福。当然我不反对他人追求幸福,因为人不可能过同样的生活。
物质主义在社会上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大上升。人们从信仰抽象的理念转移到“信仰”不可知的数字;或者是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社会中,人们对自己的命运的把握更加不确定,寄希望于一种寄托来保证自己在未知的变动中不致失落;或者是人们已经没有把握自己命运的勇气,宁可让命运随波逐流。
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使一切美好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是同时也生出另一各种力量来腐蚀美好。这种腐蚀的力量在贫困社会中也存在,但在富裕社会中要强大得多,往往构成一种难以抑制的力量。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大概就是这道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通知均是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管理,土地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王沪宁年读过的书单/
《圣坛下的林彪》《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北回归线》《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的民主》《政治稳定》《射雕英雄传》《苦界》《废都》《一场最为神秘的战争》《纪实与虚构》《畸人》《土街》《白鹿原》《交往和社会进步》《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邓小平在》《热爱命运》《论语别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管理思想史》《中国古代性文化》《文化与国际关系》《世界的混乱变革和继承的理论》《民族主义和国际社会》《文化战略》《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冲突》《法国病》《官僚主义的弊害》《睡狮苏醒时》《帝国的政治体制》《管理决策新科学》《管理行为》《逃避自由》《金赛性学报告》《新管理方格》《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曾国藩》《经济学》《未来的社会主义》《顺世论》《刀锋》《新镇》《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新十日谈》《天猎》《反腐败:中国的实验》《帝京》《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斯大林时代的谜案》《媾疫》《中国大历史》《邓小平文选》《却普生博士》《女妖岛》《现代化新论》《金房子》《月光》《中国共产党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丑巷》《93中国断想——谁是丑陋的中国人》《城北地带》《毛泽东的秘书们》《生命特异现象考察》《苦难与风流》《人的问题》
\王沪宁的书(部分)\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作者:王沪宁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
作者:王沪宁编;林尚立郭定平竺乾威林恒增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政治学概要(第2版)(复旦博学·政治学系列)
作者: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等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主要思潮(大学参考用书,88年1版1印)
作者:[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青年译丛.金本系列]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思想大观
作者:(美)乔治·塞尔兹编公婷陈峰译王沪宁王元校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
作者:王沪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比较政治分析(新学科丛书)
作者:王沪宁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反腐败中国的实验
作者:王沪宁
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美国反对美国
作者:王沪宁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夜深人静,宁静致远,要看书,更要静静。
整理编辑无书
白殿危害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