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或译作赫曼·赫赛(HermannHesse,年7月2日-年8月9日),诗人、小说家。原籍德国,年入瑞士籍,其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被世人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其代表作《DerSteppenwolf》(《荒原狼》,)曾轰动欧美,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赫尔曼·黑塞是托马斯·曼之后的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他和托马斯·曼有很好的私交。在黑塞得奖前,曼每年都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他,说他的《荒原狼》在形式创新方面比起《尤利西斯》都不逊色,读来令人仿佛触电。
黑塞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作品里词汇极其丰富,在德语作家里仅次于歌德,而他述说的一直都是简单的问题:关于旧时代、田园、钱、大众文化和精神困境。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黑塞的作品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以展现内心冲突撼人。黑塞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颇深,自己亲受治疗,他炉火纯青地以剖白、梦境、幻想、隐喻、象征、意识流各种技巧来凸现人的内心世界,令人击节叹赏。
文学史家常把托马斯·曼与赫尔曼·黑塞相提并论。两人的作品风格就然不同,精神上却又极其类似。他们都坚持着欧洲人文主义的传统,并由此出发来观察人生;借助主人公的厄运,反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文化,对精神,对人的尊严,对人的健康和完美的发展的危害于摧残。他们所憧憬的,也是德国古典派作家,尤其是歌德所提倡的所憧憬的。不同的是,在黑塞心中有着对东方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精神文化的向往,尤其在中国的古代智慧中,黑塞看到了可以用来抑制欧洲时代病的良方。
黑塞除了读写,还喜欢画画,从事园艺劳作。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绘画时的他“并不是在观察别人的生命,也不是羡慕或批判他人生活的旁观者。我热爱我的游戏,就像其他人热爱他们的游戏一样,那么贪心,那么稚气,那么勇敢。”而“与泥土植物为伍,能叫人精神松弛,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其作用与静思打坐十分类似。”
黑塞在晚年所写的一篇童年回忆录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幢屋子里交错着许多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这样美的家庭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希望的世界更美,我的梦想也更多。现实是从来不充足的,魔术是必要的。”黑塞在这篇名为《魔术师的童年》的回忆中,把自己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各种教育,加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幻想,归结为一种对自己有巨大影响的无与伦比的魔力,因此他希望成为一名魔术师。黑塞后来毕生从事的工作,就是他自己所谓的魔术师的工作。幼年的黑塞就显示出优异的禀赋和叛逆的倾向。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他经历了欧洲近代人文洗礼为代表的形而上学解构,但宗教在他的思想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我的信仰》()中写道:“我的生活中向来有宗教,没有宗教我一天也生活不下去。”黑塞通过对基督教和老子“道”的体验而感知到最终只有“一个人类”。基督教、印度宗教和中国道家思想等,共同形成黑塞宗教思想的三大来源。
黑塞有种特别的魅力:一个人平步青云、汲汲于功名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一旦挫败感、空虚感、无聊感袭来,排忧解惑的首选便是这个采菊东篱的德裔瑞士人。和那些表现现代式迷茫情绪不一样的是,黑塞的小说有明确的指导性,他那些年轻的主人公不管怎样彷徨,灵魂最后的归宿总是一些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黑塞最早的小说《在轮下》里,汉斯·吉本拉特的短暂的十多年人生就划出了一个由圣而俗、由俗而出的轨迹。他从神学学府走向市井陋巷,又走进广袤无边的大自然:学府是封闭、拘谨、枯燥、压抑人性的,象征着人的理性,市井是自由、天然、亲近大自然的,象征人的本能和感官。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枪声打破了黑塞的田园梦,把黑塞抛进了残酷的现实之中。浑身血污的伤兵,折腿断脚、垂死呻吟的无辜牺牲者,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内心。当黑塞见到一位富女人为战争而高兴时,他惊愕了:“为这个女人的幸福付出的代价未免太高了,不,我决不能分享这个伟大时代的欢乐。”于是他挺身而出,反对战争。住在瑞士伯尔尼的黑塞在报上发表文章《呵朋友,不要这种声音》。这是席勒的诗《欢乐颂》里的名句,后由贝多芬用在《合唱交响曲》(第九)中。此时,他又被黑塞用来呼吁各交战国正在为战争摇旗呐喊的作家们保持理智。结果是在自己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二十几家报刊转载攻击他的文章。他“被偷听,监视,侦查”。许多老朋友与他决裂,甚至丧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财产。但他并没有动摇,并表明自己属于为被卷入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漩涡的少数欧洲作家。
他的中期著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正是老庄所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你不打他,不骂他,也不逼他,因为你知道柔软胜过刚强,流水能战胜顽岩,爱比暴力更强大。这非常好,可细想一下,你不正是用软弱和亲情在强迫他吗?”这段话则是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翻版。年,在给其友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年,在给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封信中黑塞写道:“老子目前在德国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在《彷徨少年时》中这样的两极性以黑白两个世界来体现。家的美好与社会的丑恶,宗教的圣洁与内心的丑恶。在判断黑与白,是与非中来寻求精神上的自由。
纵观黑塞的一生,他同样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对极”之间,一方面,他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典型的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一生所寓含的既不是一种理性主义,也不是一种美学上的清静无为,而是致力于让两种古老的伟大思想互相亲近、和谐交融。他开阔的文化视野,也让他成了继歌德之后,最多论述世界文学前景并提出警告的德语作家。对同时代的文坛做出诊断后,在生命的晚年,他就忧心忡忡地指出:“以工厂方式生产文章”的“粗制滥造的时代”可能会到来。
然而,无可疑义的是,黑塞生前所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