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馆员书评人生唯有读书好头等好事
人生唯有读书好
——《头等好事还是读书》书评
作者:王海燕
一口气读完《头等好事还是读书》(天津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1版)一书,心里很是不能平静,甚至有些“激情澎湃”。这是一本“文化名人谈读书”的文章结集,用何申先生在“序言”《为谈读书小合唱鼓掌》中的话说,这是“一本地道的‘谈读书’功夫大全,对爱书的人来说,绝对值得真情收藏并细读慢品”。
16开本,深红色的封面,很具古典美和厚重感;白色的腰封上是“大俗老张”的漫画:一位戴着眼镜的先生伏案读书,旁边的猫咪想来是无聊,想和主人玩耍,无奈主人甚是入神,索性,猫咪趴在主人胳膊肘上,也盯着书本出神。“文化名人谈读书”,这一对儿主仆对读书人的形象阐释的也是淋漓尽致了!
《头等好事还是读书》全书共7万余字,结集了38篇(包括《序言》)文化名人谈读书的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11篇,讲读书境界,对读书的思考;第二辑14篇,讲读书方法和经验;第三辑12篇,讲作者与读书的故事。
第一辑讲读书境界,谈对读书的思考。开篇就是著名作家麦家的《最深层次的关怀》,诚如作者所说:“读一本好书,无异于交一位好友,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少一份孤独……和书为友,与书作伴,是我们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关怀,是终极关怀,也就是心灵关怀。”他反驳“读书无用”,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他希望有无限的好书开启我们的心灵,“给我们足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无限的智慧和生机!”这给读书的人带来了欢欣鼓舞和无限的力量。
接下来的《阅读能否快乐》、《读书的境界》、《读书不是目的》、《读书何为?》、《阅读,思想,诗意的生活》等文章都是“读书论”,通过对阅读的思考和提升,谈读书的境界和意义。比如《阅读能否快乐》一文,作者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他从“悦”读谈起,讲到要实现悦读,就要找到可以快乐读的书,而因为各人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专业水平不尽相同,同一本书,不可能人人读起来都能快乐,更因为人要被迫学习一些严肃的、沉重的、痛苦的东西,自然难以实现悦读,正所谓阅读境界无止步,想有所追求,有所提升,就不能只读那些快乐的书;李新宇《读书的境界》一文则一反常态,打破思维定式,说:“读书无需倡导,所谓读书月、读书日之类,是没用的……读书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读书也没什么不好。”他认为为了考试而读书,是读书的最低境界,甚至算不上读书,但要实现读书的最高境界也要一些诸如“软纸线装”之类的条件;侯会的《破除“读书有用论”》则比较有意思,虽然全篇是在破除“读书有用论”,结尾却说“一个对读书感兴趣的人,总是有着更高的文明素养;而文明素养更高的族群,便是由千千万万对读书感兴趣的人组成。”薛冰的《读书不是目的》一文则指出,读书不是目的,只是增长见识、认知社会、充实自我的途径,在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消化和吸收,即“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叶延滨的《读书何为?》直接讲读书为了“养生、养气、养趣和养性”;高兴的《阅读,思想,诗意的生活》则把读书放到更宽阔的世界中去,写到“要成为‘世界性的人’,阅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最后,第一辑以冯德英《书店与读书》一文结尾,对读书乃至对这个社会,都是寄予了厚望的。
第二辑讲读书方法和经验。这些文化名人,也算是倾囊相授他们的读书秘诀,单看题目就知道读书也是有很多门道的。如蒋子龙的《读书一二三》和《母道与书道》、王开林的《读书四法》和《读书十忌》、邓刚的《广种薄收》、谢泳的《快浏览,慢阅读》、陈源斌的《默读书》、张宗子的《重读》以及聂鑫森的《曾国藩教子读书法》等,这些读书方法和经验,都是作者多年来总结摸索出来的。
比如,蒋子龙的《读书一二三》一文,就从时下流行的“新读书主义”说起,从网络上“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说起,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去读,即拜读、闲读、苦读;《母道与书道》则从“母道”说到了家庭阅读,惟有家中有书香,精神才可以健朗。王开林的《读书四法》和《读书十忌》说的比较详细,很具实用性。我们今天的人读书都是快意为之,面对古代经典,无从下手,王开林给我们介绍的“四法”就相当实用,即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苏东坡的由此及彼、鲁迅的从字缝里读书来、胡适的于不疑处有疑;再配合读书“十忌”,那么,在读书中做一个提炼者和再创造者也是不无可能的;谢泳的《快浏览,慢阅读》则针对当前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指出一般知识以快的方式解决,深刻的、与个人思考体悟相关的知识需要慢慢阅读;陈源斌的《默读书》和张宗子的《重读》,都是从个人经历谈起,指出默读和重读的重要性。
第三辑讲作者与读书的故事。以尧山壁《我的读书故事》开篇,讲读书对尧山壁其人的深刻影响。尧山壁生于穷乡僻壤,物质和精神的匮乏让他对知识无比渴求,早年的看戏和吴老师教导他读书的经历,甚至让他受用一生。
第三辑的第二篇文章是与本书同名的《头等好事,还是读书》,作者何申。书中,何申的文章还有一篇,是“序言”《为谈读书小合唱鼓掌》。何申说,他写的“千年人家贵在积德,头等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话,很得朋友认可,原因就在于把读书放在重要的位置,与时下“多把钱放在第一位”不同。何申回忆了年少时“嗜书如命”的经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读书要“往死里读”;后来,因为研究和考证的需要,就有了往“精里深里”读的经历。所以,他也提倡这样的读书,因为这样读书,才过瘾,才有意思。
再比如吴若增的《非常阅读》、王开林的《快意阅读》、严力的《“文革”读书记》、智效民的《读书三部曲》和谈瀛洲的《读童话》都是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与读书相关的故事,读来趣味无穷。这甚至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读书的一些经历——孩提时,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村,最初的故事好像都是外婆给我讲的神话(当然,我后来知道那是神话,当时以为是真事儿),比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稍长大一些,我开始上学,刚认得几个字,读了第一本“小人书”,大约是讲隋唐英雄的吧,已经记得不很清楚了,但我仍然记得我对那本“残破”的小人书的爱惜;再后来,我转学到县城,才发现,除了课本,尽然还有那么多书,以至于那时候我把买来的为数不多的课外书往会背诵——想来,这也是够“疯狂”的了。
第三辑中石英的文章《充分积累与自然选择》在谈了一些读书故事的同时,就讲读书不光是多读书,还要善读书,这对人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血汗如雨珠,落地必有收获”。这个过程中,态度很重要。所以,姜维群紧接着在《读书的态度》一文中指出,“心性决定读书,读书离不开态度。识此中三昧者,书不仅是友伴,更是如阶梯,送人上青云焉,使人得悠然焉”。
读完此书,我竟有些舍不得合上。我似乎读得快了一些,于是,又把其中勾画较多的一些篇幅翻开重读,读来甚觉有理。几百年前,古人姚文田曾自题书房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来说读书的重要,而今又有《头等好事还是读书》一书面世,多美的事啊!
古人曾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是让人变聪明变优秀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劝君读读这本叫做《头等好事还是读书》的书吧!
★吴起县图书馆现面向全县市民,广大读书爱好者征集书评、读后感、推荐书目等,如果您有兴趣参与,请将您的作品发送至电子邮箱:
qq.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需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