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写染第57期三国演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20 14:58:37   点击数:

1、论三国之“三”——陆晗灵

2、《三国演义》中“三”的用处——王奕博

3、论“忠义”思想——曹博文

4、好人乎?坏人乎——高地

5、小学生该不该读《三国演义》——杜雨蔓

6、《三国演义》中的数字“三”——杨皓瑶

7、论数字“三”的妙用——张与时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论三国之“三”

成外附小五年级11班陆晗灵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思而后行。”也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三”这个数字在其中出现了多次。“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很重要的数字。《说文》中,曾提到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它首先体现的是宇宙天地和人生社会的意义。在道教中最高的尊神是“三清”:元始、灵宝、道德天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曾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含“三”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看来,在“三”国演义中,“三”的地位可是不同凡响的哟。在三国演义中,能出现这么多的“三”,其主要根基是在于其对儒家思想的倾向。儒家学派里,三有“三尊”“三皇”“三才”“三纲”“三教”,有孔子的三畏,君子的三戒,孔子的三忘,孟子的三乐,曾子的三省,朱熹的读书三到,可见“三”在儒家学里有着一定的威望。而三国演义的思想便是拥刘反曹的儒家思想,所以三的频繁出现倒也不足为奇。再者,“三”为阴阳虚数,在“三顾茅庐”中的用意是多次,表现出刘备的一片诚意,也侧面描写出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的智慧到底到达了何种程度,也为后面孔明的忠心耿耿做了一定的交代。而“三国鼎立”中的“三”则是与鼎力一词相呼应。在罗贯中眼里,三是一个较稳定的结构,使得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一会儿相互依存,一会儿自相残杀,令读者回味无穷。三个国家都不敢两两对峙,否则第三方一定趁火打劫,就是因为这个“三”,才使得有那么长历史演绎,精彩得令人叹服叫绝。或者再瞧瞧四大名著中的三吧,《水浒传》中有宋江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三进贾府,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中出现那么多的“三”也是说得通了。

《三国演义》中“三”的用处

成外附小五年级11班王奕博

在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带“三”字的典故,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都有哪些故事吧!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三顾茅庐”等等,这些“三”都有什么用处呢?让我来告诉您吧!在古代,“三”是一个虚数,虽然它是一个虚数,但它有时是一个明确的数字,比如“桃园三结义”与“三英战吕布”,这就突出了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情义。而“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中”的“三”,虽然也是实数,但也可以代表成很多次,更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慧,以及刘备对他的敬佩,别的典故都是这样的。“三”还可以点题。因为这本小说的名字就叫“三国演义”,因此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了“三”字,让文章更加吸引读者,使整本书更加的有趣,升华了文章的中心主旨。“三”还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它以巧妙的方式,使得整本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把书中的每一个故事用一根线串联了起来。并且显得很自然,没有一点突兀。“三”为文章,增加了光彩;它令读者读了以后回味无穷。难怪叶圣陶会“一读,二读,再读”。“三”字在书中的运用真是太广泛了,这让我想起了,儒勒.凡尔纳写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他在书中也不断的提到了“八十”这个数字,使我感觉很有趣,被吸引了,我便兴致勃勃的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因此,以后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添加一些数字到文章以及题目中去,这样可以使你的文章在内容、结构、读者三方面都得以提升,使文章更丰富多彩,添上点睛之笔。

论“忠义”思想

成外附小五年级11班曹博文

何谓忠义?服服帖帖,言听计从,当个机器人算是忠义吗?《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影子无处不在。那罗贯中笔下的忠义是什么呢?“忠义”好不好呢?为何会产生忠义思想呢?产生忠义思想,有极大的主动因素,喜欢这个国家和国君或跟国君关系好就情不自禁地忠义起来,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宣传的一种思想。其次就是被动因素,身在自己的国家而不忠,怎么说颜面上也不怎么过得去。还有就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人,若是他的家人还在这个国家,为了保护家人,他必须表现得护国;但如果他的家人生活在他乡,自私的人便可为了爱家,宁当间谍。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忠义的好汉,包括谋臣,也包括武将。比如关羽千里走单骑,硬是过五关斩六将,一心只为回到刘备身边。再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一心只为酬三顾。还有沮授、审配等人,被曹操抓住后绝不投降,最终被杀。可见忠义是不离不弃,却绝不是郭图那样的奉承。忠义是允许批评的,而且建议还是必不可少的。说到底,“忠义”有意义吗?外国人一个个不知情,冲出来就喊:“那是中国人太笨了!”他们跟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不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活来活去都有一死,要么死得轻如鸿毛,要么死得重如泰山。既然如此,还不如流芳百世,让历史铭记,先死一点也值了。在生活中,忠义更显出了重要性:交朋友时,得像刘关张那样,才能互相信任;拜师时,应像刘备三顾茅庐一样,才能请到老师;做人,也该像诸葛亮一样,才能被欣赏。此外,忠义的“义”还很有趣,为什么书中关羽要放走曹操呢?关羽其实不忠于曹操,这个事件却被称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义”就不是忠义的意思了,却可以解释为“大义凛然”,毕竟这一切还是有原因的。关羽虽不忠于曹操,却受曹操不杀之恩,必须放他。总而言之,“忠义”思想还是中立性的,有时有助于发展,有时又惹来大祸。不过,忠义的人却值得赞扬,他们的身影将被永远铭记!

好人乎?坏人乎

成外附小五年级11班高地

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和电视连续剧,那时候只要刘备方胜了就欢呼,刘备方败了就沮丧、惋惜,对曹操方、孙权方更是恨之入骨。如今再品《三国演义》,已不会简单地认为刘备方都是好人,曹操方、孙权方都是坏人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暗含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初读时很容易受其影响。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说过这样的观点,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可怜了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奸诈狡猾、残忍暴虐、生性多疑的人。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出洛阳,奔回老家,途经吕伯奢家时借宿,疑心吕伯奢一家想暗害他,把吕伯奢全家都杀光了。这段文字把曹操的多疑与残忍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孙盛的《杂记》却是这样写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表明曹操发现自己错杀无辜后,心里其实是悲伤和凄惨的,只因已无可挽回,便只好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罪行,排解心中的自责、郁闷和悲伤罢了。在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段里,我们更多的是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88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