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李安用帧电影谈的是战争还是人生

发布时间:2020/7/31 10:53:55   点击数:

11.11日,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大陆正式上映。抛却帧/s的技术突破吸引眼球不谈,只李安这两个字,就足以吸引一票观众对此片期待良久。

当有记者向李安问道“导演,你的一生都献给了电影。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向你所有的电影,电影里的主人公,比利·林恩、王佳芝、易先生等,甚至你的演员、观众提问,你会问他们什么问题?”时,李安的回答很简单,却又掷地有声:“你快乐吗?你真实地面对了自己吗?”

的确,李安的电影中,从王佳芝,到少年派,再到如今的比利,都在跌跌绊绊的生活中,学会接受与真实地面对自己。

战场上的比利,中场表演中的比利,回到家中的比利,电影使用插叙的手法,将痛苦、高兴、勇敢、怯懦、蠢蠢欲动、手足无措等矛盾的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又一个“李安”式人物形象就此诞生。

故事开始于驻伊美军B班的凯旋,他们因一次战事的表现被当作“民族英雄”的典型欢迎,受邀出席一场隆重的橄榄球比赛,并参与中场演出。似乎他们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人。战争带走了战友的生命的同时,也塑造了受到夹道欢迎的英雄。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对电影也一样。”

比利眼中的战争,是那些纷飞的炮火、倒下的战友、和敌人的殊死搏斗。他因为一场近身搏斗被国家当作伊拉克战争的英雄典型,被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讲述和敌人“英勇搏斗”的故事,然而与他来说,却只是为了保命的必然选择。“这感觉其实挺奇怪的。就像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战争对于他与B班的大兵们,并不是对记者说的那样的热血与光荣,更多的是艰苦而枯燥的战场生活,时刻紧张戒备,把烟火当炮火的尴尬与无奈。他们是距离战争最近的人,然而依然看不清战争的真实面目。

被热烈欢迎不是因为自身的付出得到了认可,而仅仅因为契合了美国人傲慢自恃的自身定位,恰好被当作爱国主义的符号英雄化。人们看不见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战壕中的灰头土脸,看到的只是代表安全感的胜利与强大的光环。

在当地有头有脸的商人热情接待,不是因为被大人物所喜欢,而是因为在商人眼中,英雄事迹不过是廉价的量贩商品,是在他们身上所能榨取的唯一一点价值。

甚至,突如其来的爱情也只不过出于女孩对英雄的崇拜与喜爱,而不是比利本身。因此这段感情容不得比利有一丝怯懦与犹豫,他必须回到战场,回到英雄的坚硬躯壳。

战争带来许多东西:亲人被带走审讯的绝望与嘶喊、孩子冷静却充满恨意的眼神、“敌人被歼灭后,寡妇的哀嚎”、战友离去的哀恸无奈、枪林弹雨中的无情对决、英雄形象的塑造与短暂的醉生梦死,国家虚荣感的满足与爱国主义的宣泄、满足了掠夺欲后的盆满钵足······尽管复杂而残酷,却无法拒绝与否认。

成长是一场孤独的战争

不同于往常的战争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抛弃了原有战争片里没完没了地轰炸、袭击,它从一位19岁男孩的视角娓娓道来,回家后穿着衬衣的比利完全就是一副邻家大男孩的模样,但他却经历了他这个年纪不应有的残酷,因为姐姐出头砸了豪车而被迫入伍,在战场中为了生存拼死搏斗,承受着战争赋予的头衔与苦闷。

但又有什么办法能逃脱呢?每个人都只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个小人物,这场背后沾染着战士鲜血的美国秀外表光鲜亮丽,实则是极少数人的一场游戏罢了。这个社会好像是一个大的熔炉,能把一切人、一切事统统融在一起,似乎融在一起之后便能掩盖一切黑暗的操控,把玩。没有人能逃脱这熔炉巨大的引力,最终都将会被融入,民族英雄亦是如此。

姐姐苦苦劝说比利不要回到危险的战场,并为他安排好还算体面的退路。他并不是没有犹豫,他看到过英雄头衔的虚妄与可悲;他体会过被当作可量贩的廉价商品打量的羞耻;他在接到医生电话时,有一瞬间出神;他对心爱的姑娘说,“甚至有一瞬间想要带你逃离”。

然而他终究选择回归被战友们称作“安全的地方”和“家”的战场,像牺牲的班长一样,为了追寻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比生命更浩大的意义。

这意义也许是经历过生死的深厚情谊,也许是战场上某一瞬间许下过的承诺,也许是超脱于社会的庸碌与烦扰。谁知道呢?李安的电影没有说教,就像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只知道,影片由战场开始,由战场结束,B班人回到了伊拉克,回到属于他们的地方。

感谢潇湘国际影城(天马店)的支持。

记者

采编制作中心赵雯婕李欣雨

编辑

采编制作中心李欣雨

图片来源

图1来自信息时报图3、4、5来源于时光网图2、6来源于豆瓣电影

湖大青年传媒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真实地面对自己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25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