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沈平语文教学研究之人生的智慧中国传统文

发布时间:2020/8/22 12:50:32   点击数:
只有理清内容要点,才能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准确理解《论语》旨意,让学生很好的传承这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节公开课时,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首先,网上可参考的公开课范例很少,可参阅的相关资料内容也不是很多。再者,文本本身篇幅比较短,但所蕴含的思想又非常深。所以,想上好这一节公开课难度很大。于是我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先依序切分本专题层次,把握这一专题的思想脉络。这一点很重要:专题由十则选文组成,第一层,含《述而》和《宪问》章,表明富可求,追求财富是人的合理需求,但必须符合道义。第二层,含《述而》和《里仁》章,从反面指出不能为“求富”“去贫”而不择手段。第三层,含《宪问》和(季氏》章,从正面说明“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才能成为“完人”。第四层,含《里仁》《阳货》《述而》《为政》四章,着重阐述君子最高境界是“贵义贱利”。最后,我将第一、二层合并在一起,将这个专题分为三大部分:义与富贵、义与勇、义与君子。内容要点理清了,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开篇就讲大道理,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对所学文本产生共鸣,循序渐进地了解哲人的思想,并体会其中的妙处。我引用元代文学家舒頔所作的一首小令: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我抓住了下阕中“千年忠义气”这句引出爱国诗人屈原,并对“义”字进行了阐释:“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在同学初步了解‘义’的含义之后,我给出具体解释,让同学来说出相应的成语,如:“①常用来描写勇士受屈时或烈士遇难前的英勇气概——大义凛然②指为人正直忠贞——忠肝义胆③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义海恩山”在成语的选择上,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新鲜感,化抽象为具体,使他们能够更直接、更多角度的去理解“义”的含义。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入儒学经典中“义”的三重基本内涵:①“义者,宜也”(《中庸》),义是人应当做、应当行的,所做、所行是合适的、合理的;②“义者,心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能够生养人,人心不得义不能乐,义能成德;③“义者,制事之本”(朱熹《论语集注》),即可处理政治、军事等大事。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去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去体会,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去接受老师的讲解。特别对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论语》教学来说,如何化繁复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去接受它、喜欢它、理解它并且很好的去传承它,这是值得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去认真思考的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4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