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个问题:《论语》的作者是谁?
世界上的几大经典,都不是写出来的,没有作者。《论语》,首先没有书名,这个书名是后人加进去的。按现代话翻译,论语更确切的名字应该叫《孔子及其弟子们谈话录》。
一个人,他在世的时候,造成了一些影响,死后,思想和言行,依然流传。后人就把他在世时候的言行记录下来,经过一定的历史时间,最后成为一本书。所以,最初的书,没有作家。论语不是孔子写的,也不是他的某个弟子写的。
类似的《阿含经》,是最早的佛教经典,是佛陀死后,他的弟子们觉得有必要聚集在一起,把他在世时候的讲话整理起来,以便宣教,于是,整理出一本经典。
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个人的作品,是人类群体的创造,是历史的创造。
二.新文学与旧文学
论语:“议论”的话,孔子和一群弟子,关于生活中种种事情发表议论,讨论的言论集合。我们读《论语》,如果不能还原对话当时的场景,故事性,读起来就枯燥,乏味。
我们读的经典是古文学,白话文称为新文学。我对这两种语言做一个对比。旧文学因为来自人类早期,早期的语言简练,最简练的是动物的叫声,孩子的啼笑声,古文学,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婴儿哭闹,你并不知道确切原因,于是你要走近孩子,观察,倾听它,你就懂婴儿想要的。古文字,就是这样的迷人,也是这样的不成熟。
古人日常生活用口语表达,通俗易懂,也许是口头语言太随意,也许是古代的写作不方便,要刻在石头上或竹片上,所以古人写作用了一种更简约、更正式的语言,现在我们称为“文言”。旧文学:是一个更艺术的语言,含义广,寓意深而远。
新文学:语言精准,能适应新科技的发展,通俗易懂,但是缺少艺术性,没有回味。
三.论语塑造了中国人性格
《论语》开篇对我们国民性格的形成,有关键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国民精神塑造有大作用。
读经典古文,要有想象力,我们先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们想象下,当时的场景,一定有很多弟子,日常说,生活太苦了。一定有很多贵族,说,生活太乏味了。经常和孔子抱怨,孔子大概没有回应过他们,不置可否。
最后,孔子在一个场合,回答了所有社会上对于人生意义的迷茫。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我看你们这些人,经常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是在我一个老头看来,人生挺快乐的嘛。不亦乐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之乐乎?搞不懂你们年纪轻轻,为什么老是抱怨,老叹息?你们都说:“学而时习之”,学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这个翻译是错误的,语文老师是这样教的,老师讲错了。你们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讲这句话,要纠正过来。
学:是粗浅的接触。
习:是深入的研习。
粗浅的接触,是不快乐的,是乏味而痛苦的。要耐心,深入进去,才会有快乐。开核桃,开核桃是痛苦的,核桃表皮也是苦涩味的,去掉表皮,才是美味的。
人类最开始接触任何事情,都是痛苦的。人类只有在自然属性里,才是天然幸福的,吃,喝,睡,玩。
我们让孩子早起,他会哭,孩子第一次背上包去幼儿园,他会哭。太痛苦了,学是一个繁重的任务,真是痛苦。我们进入了文明社会,每一件事都要学习。科技文明越发展,我们今后的孩子从小的任务越重。过去只要读书认识几个字而已,现在的学业,小朋友背的书包把自己压垮了....还在增加更多的学科。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
学走路,学做饭,学工作,学打球,学赚钱。
每一个新领域,都是“未学的状态”,因为不懂,所以是很麻烦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赚钱,去做亚马逊,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北美去。很痛苦吧?你一开始不知道怎么用软件,怎么找产品,翻译产品,不知道推广。
你必须深入,深入的过程叫做“习”。
越深入,越熟练,也就不痛苦了,然后有了第一个订单。你把一个成本3元钱的手机壳,20美金卖给美国人,赚了块钱。“学而时习之”,面对不懂的事情,我们是学生,学生是痛苦而乏味的,我们只能深入研习,深入研习之后,得到了趣味,得到了成就感,你就快乐了。
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快乐,自我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领会的快乐,所以在字面上,是“悦”,不亦悦乎?
四.论语第一句讲到喝酒
如果生活天天进步,天天赚钱,天天解锁新技能。这样的人生也很乏味。所以,第二句话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朋友经常见面的,也没啥快乐,朋友必须是曾经熟悉,突然远去深圳打工,三年再回来,这才不亦乐乎。朋友自“远方”来,神交已交,但未见面的朋友,也可以叫远方。我之前看南怀瑾讲论语,他说,远方的朋友,还可以指代跨越历史时空的知己,这样讲也对。
我说《论语》第一句,就有喝酒,别人不信,以为我是做酒企业的,瞎讲。其实,我是百分百认真的讲,论语第一句就讲喝酒,我做学问的能力比卖酒好。不信,诸君听我道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饮酒的乐,是歌舞伴酒的乐。今天,我们从外地来了朋友,我们一定说,今天放下工作不做了,一起吃火锅去,吃完火锅干嘛呢?去KTV再喝酒唱歌。这是人之常情,古代贵族的生活,更是必须的礼节。
有朋友自远方来,要接风洗尘,一醉方休,贵族接待时候,都有歌舞助酒兴的,看看《三国演义》,就清楚我说的场景了。
孔子讲人生的第二个“快乐”,是社交的快乐,这种社交,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朋友,才能一起共享快乐。
五.人的主要烦恼来自误解
人生的烦恼来自哪里?也来自社交,来自亲人,家庭,朋友,同事的不了解,来自于误会。所以,孔子讲完了人生的乐趣来源之后,接下来说,有弟子问:“我怎么老是发脾气,一点不快乐啊!”
孔子回答说:人不知而不愠(怒),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翻译是:你们都是成年人了,都是大人了,成年人的世界,免不得被误会,被误会是常态,不要想不开,让时间去检验这一切。你该快乐,还是快乐吧。不要生气,不要生气。
你们看,孔子的时代,是一个贵族和平民分化的时代,平民生活压力大,觉得人生很苦。贵族吃饱了没事做,觉得人生乏味。所以,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阶层。他首先告诉弟子:人生要有快乐的精神,多做快乐的事情,不要和人太计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