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未来学家预言:未来20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无独有偶,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一个项目小组共同研究预测未来职业变化,他们做出了十分具体的预测:年年底,牌友将失业,你喜欢什么等级的对手,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智能机器人;年年底,洗衣店店员将失业,因为智能机器人折叠的衣服比之人类更加平整;年,专职游戏玩家将失业,智能机器人完胜职业游戏玩家,完全可以取代游戏玩家;年,速记员将失业,智能机器人记录的文字更加准确;年,接线员将失业,智能机器人接听、回复效果更好;年,低级程序员将失业,完全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年,播音员将失业;年,口语翻译将失业;年,驾驶员将失业;年,快递、士兵将失业;年,售货员将失业;年,专业翻译将失业;年,作家将失业;年,医生将失业;年,大学教授将失业;年,有一半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上述预测,有些内容我未必赞同,比如说作家将失业,这种预测就不完全正确,因为真正伟大的作家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智能机器人充其量只能是标准化的创作。再比如说教授将失业,我想同样也是如此,词典型的教授也许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取代,但那些极富有创造力的教授,我想也是不可替代的。再比如说医生将失业,也不完全准确,医生除了诊断病情、实施治疗之外,还有给予病人以精神关怀的作用,也不是智能机器人所能完全替代的。而且具体到哪一年将会有什么职业将消失,如此精确的具体预测,难免也会出错。但我仍然相信,未来社会生活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工智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这将是毫无疑问的。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如此巨大的社会变化,教育将如何从容应对?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未来世界的基本特征,至少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现在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未来社会,技术的变化速度会超过人类的适应速度,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著名记者杰夫·豪联合写作专著《爆裂》,在《爆裂》书中总结了未来世界三大趋势:“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其实我们已然深切感受到当今社会已具有这三个明显特征,未来社会这三大特征将更加凸显。《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经说:“21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产品:不再是工厂车辆武器,而是人体大脑思维——所以世界的重心,将逐渐从跨国公司,转向那些杰出的学校。”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一个重要的反应就是把重心投放到学校,期望能够促进学校的改变。不少有识之士希望帮助学校发生变革,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于干脆直接进入学校,亲自主持学校变革,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就有许多来自学校以外的金融界人士、经济界人士、企业界人士亲自办学,办一些全新理念、全新课程设置的学校。国内也同样出现教育以外的有识之士亲自下水办学这种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毫不客气地说,今天的学校仍然存在着大量“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这种现象,有人曾经说过“学校是最保守的地方”,此言的确不虚。改变学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哥顿·布朗曾经说过:“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预言家,你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谁该做预言家?社会各界应该做预言家,政府应该做预言家,家长应该做预言家,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同样应该做预言家。预言什么?预言:未来社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社会将会留下什么职业?未来社会将会增加什么职业?未来社会需要公民具备什么核心素养?
一
面向未来,社会何为?
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很大的反应。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代表的是社会精英力量,做出了积极反应,他们重新定义知识,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培养目标。
(一)重新定义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发布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在这份报告中,他们重新界定知识,认为知识的内涵包括: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这个界定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知识的内涵有什么区别?笔者以为,重要的区别在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知识,更多的是静止状态下的知识,即信息本身,而学校教师、学生理解的知识更多的就是教科书所承载的信息;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界定的知识、所强调的知识是动态的知识,人们以怎样的价值观、态度去对待知识,具备怎样的技能去理解消化知识、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去创造新的知识。两种知识内涵差异非常明显,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是应该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还是应该教给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素养?很显然,前者是死的知识,后者是活的知识。碎片化的、静止的知识不再是力量,对待知识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如何整合与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在信息社会里,碎片化知识随处可得,这样的知识不再是力量,但是怎么把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怎么运用知识,这才是关键。
(二)重新定义学习
世界银行发布旗舰报告《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中用一个章节谈教育,这是世行第一次把目光聚焦于教育,针对教育发展展开专项讨论,这个章节的标题叫《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其中提到“如何确保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其潜台词是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兑现教育的承诺,“如何确保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其潜台词是说当下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没有带来真正的学习。这显然是金融界对学校教育表达了一种不满,也是表达了一种期许。那么我们自然要问:何为真正的学习?有专家说真正的学习就是:由分科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由文本的学习走向实践的学习;由单一的学习走向混合的学习。我以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以后者取代前者,事实上,当下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分科的学习、文本的学习、单一的学习,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改变这种状态,让学校教育强化综合的学习、实践的学习、混合的学习,但不能、也不可能取消分科的学习、文本的学习、单一的学习,也没有必要取消,因为这些学习方式同样是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还有专家认为,真正的学习就是由基于课本的学习走向基于标准的学习,由概念离散的学习走向观念聚合的学习,由符号记忆的学习走向深度理解的学习。同样也是这样,不是由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强化后者。学习效益重要指标不能再停留在考试分数本身上面,而要搞清楚分数背后的东西,要考察分数所代表的学生的理解力,所谓理解力包括整体思考的能力,洞察问题的能力,想象力、类比力,直觉力,解释力,等等。这些是学校教育应该
制:余宏亮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年第2期。
报刊社
好期刊,好论文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