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党员读经典李潇奔人生十论阅读感悟
“阅读一百本经典”是学校“四个一百”育人行动的重要一环,旨在帮助同学们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滋养精神世界。南洋书院党总支号召全体党员同志和入党积极分子做“一百本经典”阅读的践行者,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擦出思想火花,总结精华荟萃。现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予以推送,以供学习交流。
《人生十论》读后感
李潇奔
计算机75预备党员
《人生十论》这本书是钱穆先生探讨人生问题的十篇文章汇编而成的小册子,这十篇文章,如钱穆先生所说,“虽端绪各别,而大意则会通合一”,字里行间可以深切感受到钱穆先生深厚的哲学功底。本文意在结合自己所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人生问题是一个最为普遍的问题,但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复杂、最难以讨论和解释的问题。之所以普遍,我们都生而为人,生而为人,就有人生,这可以说是自然决定的,有人生则有人生问题,若无问题则人生断无意义和趣味。世界上总人数七十多亿,各有其人生,则各有人生之问题,无一能免,此所以人生问题之普遍。人生问题为何复杂,七十多亿人则有七十多亿人生,没有哪两个人生是相同的,而我们研究问题往往寻求普遍性,此一普遍性与人生之多样性形成一巨大矛盾,矛盾使得问题愈难以解决,此所以人生问题之复杂。然而即使人生问题乃世界最大最难之问题,我们也从未放弃探索。
在研究人生问题之时,我们有这样一个普遍接受的观念,那就是人生始终是变动不居的,也就是“易”。我们当下的状态,与过去我们存在的状态以及环境的状态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又往往不为我们所知,纵使人心的力量再过强大,我们也无法确定下一秒所发生的事情,“易”是始终进行着的。人生就好像一条道路,我们不知道这条道路究竟通向何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当下去过好这人生,我们的步履不停,但我们可以选择在何处安放脚步,我们不知道未来,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目的。纵使我们无法对于人生问题给出结论和答案,我们也可以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所得。
冯友兰说,哲学之路就是人逐渐内圣外王之路,这也是中国哲学中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回答。内圣外王,包含了深广的哲学思想,无论儒家道家名家等等,都一致认同“圣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哲学里的“圣人”和西方哲学里的上帝虽说都是神圣的存在,但他们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眼里的圣人,是人中模范,是每个人所想要成为的,也确实有人能够实现,中国人从来不吝惜对人的赞扬,经常称有德之人为圣人等等,佛家也有“立地成佛”是说,每个人虽然不是生下来立马就能成为圣人,但是他经过思想、教化,可以实现所谓“大彻大悟”。而西方人所崇敬的上帝,永远只能被人仰望,人类永远无法达到上帝的境界。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成长之路,人生问题则可以理解为哲学里对于人生的讨论。尽管中西哲学走过不同的道路,但在人生问题上却“大意会通合一”。
“人生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向往的人生。”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向往,目的不同,行为就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人类长久以来习惯于从自身以外寻找向往和目标,却有些怠慢了自己的内心。我们须知我们的内心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力量,从我们无形的内心进去可以探索无限。我们不知道宇宙是否是无限,但我们知道地球、太阳系有限,然而我们更不知道我们的内心是否有限。我们常常在心之外的有限世界中探索,这就使得我们把自己限制禁锢在有限之中,但若我们向内探索内心,则可发现无限的广阔世界。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放我们的内心。心与身共存,然而此心能够超越此身,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到达更高的精神境界,超越物质与关系。由此观之,我们可以超越人我之限,可以超越有限之限,只剩下生死之限。生死之限仿佛无从破解,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也无从决定自己的生死(自然状态下),但我们始终可以在当下求得一圆满,当下圆满,则不管死什么时候到来,人生也可说是圆满,由此意义上,尽管我们从自己身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超越生死,从心的角度我们也无惧死亡。中国古话说“人除生死无大事”,我们从心超越有限,则可始终有一无限的世界来容纳我们的存在,人生则可求得一圆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