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学觉效15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
《论语》学而篇已经完成,是时候开启「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啦!复习的方式通过「学-觉-效」三步走来实现。
我无法罗列老师讲授的所有内涵,只能选取自己最受触动的几点有感而发,做现阶段的总结,也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随着学习的深入,也会加入更多内容的延伸,再周而复始地「学觉效」,丰富所学的内涵,让论语不断在自己这里发生。
《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人生要追求的是「至善」的境界。自己的内心能够明明白白、没有困惑,达到「明德」;对待他人也能够利他增上,影响身边的人和自己一起进步,达到「亲民」。最终两者都达到完善的时候,那就是「止于至善」了。
2、先成人后成才。「志于道」就是我心之所向,是朝向道。道是一个最高的目标,最高的一种境界。所以心朝向这个最高的目标、最高的境界,来作为人生推动自己进步的方向。「据于德」也就是我必须要有见地,这就需要从学习而来;我必须要建设自己的品格,这就要从平常生活的实践而来。「依于仁」除了在内心里面明白仁的意涵,也就是不断地去把自己的德行方方面面地去圆满。拓展自己的仁心,展现自己的德行,推广对道的领悟。「游于艺」最主要是要去彰显道、德、仁。
3、何谓成人?成人就是能通达形而下的世间道理,能通达形而上的出世道理,这样才是成人,是理想中才德兼备的人才。取法乎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勉力行之。
4、贫而乐道。心中志求学道,就更能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之下,保持内心的安乐,就像颜回的箪食瓢饮。他的乐更是向道之乐,而不是单纯生活的简朴之乐。或者像原宪的「不以穷为病」,「无德才是病,无才才是贫,我的现况是贫,而不是病。」
5、富而好礼。「好礼」的「乐善好施」,是因为自己懂得「自卑而尊人」。「善巧低调」就是他怎么在跟一般人的一起互动当中,不会去凸显自己的富贵,而能与人打成一片,一起学习,甚至一起生活。「乐道好礼」,「乐道」,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高尚的志向,不会被表象所迷惑,活出做人的格调。「好礼」,人人展现出谦下好学的样貌,展现出处事的和谐。
6、切磋琢磨。「切」,大幅剔除,归零心态。「磋」大概轮廓,要有方向。「琢」大致成型,不断修炼。「磨」大功告成,该止则止。
7、学习「鉴往知来」。当然我们还可以透过观人来明白得失,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他们所留下来的文字或者是一些影像,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懂得「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
1、树立人生「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
2、明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学习的次第。
3、通达形而上的出世道理、指导形而下的世间道理,是取法乎上的修行。
4、乐道,保持求道带来的内心安乐与欢愉。
5、好礼,乐于奉献、乐于分享、低调谦逊。
6、切磋琢磨,不断精益求精。
7、观人、读史,明白得失,鉴往知来。
1、永葆「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
分享最近读《诗经》中《蜉蝣》一篇的感悟。“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如何从蜉蝣之羽和人心之忧相关呢?是因为蜉蝣绚丽短命而想到人生短暂,触景伤怀吧!人生百年不过朝暮,对于宇宙洪荒而言,人也不过蜉蝣而已。然而,如夫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可以在求仁求道的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生命有多长久,我就前行多远,这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永葆“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我想那就是我的归处。如金惟纯先生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书中所写,朝圣的小蚂蚁说,“没关系,只要能死在朝圣的路上,我就无比幸福!”虽然我等生命如蚂蚁,如蜉蝣,但是心中向道,须臾即永恒!
2、不断修行形而上的出世间道
《中庸》是夫子性与天道的部分,所以要好好去参悟。借由唐老师所讲的《中庸之道》课程,结合自己不断去思索、去探寻、去体悟,是在这世间的“取法乎上”的形而上修行。
《哲学的故事》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凝练,要认真跟随夏老师学习,以期能如同Davison老师一样学贯古今中西,建立深厚的“形而上”出世间道的认知体系。
3、乐道好礼,此生幸福的源泉
求道,是“觉”的部分;好礼,是“有情”的部分。做个觉有情,此生幸福不假外求,只向内求。
乐于奉献、乐于分享、谦逊低调,是希望自己一直可以自勉达到的状态。在共学群这个精神家园,自己也一直以这样的方式来行之处之。想到老师常说的,Fakeittillyoumakeit!不断去践行,日复一日强化,然后用余生真的就活成了自己希冀的样子!真好!
4、切磋琢磨,不断精益求精
不断有归零心态,不断有方向感,不断修炼,适可而止。归零心态就是让自己把内心清空,保持初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向感是让自己不忘初心,在既定的航线砥砺前行,而不偏航;不断修炼就是把修行磨炼、自省反思、不断精进作为日课;适可而止就是掌握中庸之道,凡是把握好恰如其分,不走极端。
5、观人、读史,明白得失,鉴往知来
观人是一种能力。从别人身上总能汲取让自己可以前进的能量和养分。善于总结别人的长短、优劣、得失,让自己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读史是一种通达。从历史中获得鉴往知来的洞见,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分析、总结和反思。读史给人带来厚重感,带着历史的沉淀与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JoannaSuns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