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0925读书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1/3/21 23:42:47   点击数: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09-25读书会会议纪要

会议时间:-09-:00-22:00

会议地点:知新楼B

与会人员:陈志军、方政、任荣、侯颋、徐英杰、王琳、郑丽、石德强、马鹏程、王哲、孙玮、唐沈阳、吴方建、刘欢鑫、张慧、付喜梅、袁海东、王琪、王宁、刘锡禄、孙兰珠。

会议概要:1、方政:论文汇报

2、陈志军老师:感悟分享

3、吴方建:论文汇报

4、读书会安排

会议具体内容:

一、方政:论文汇报

方政就最近新写的一篇关于集团公司控制效率的论文进行了汇报,着重解决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陈老师给出了指导建议。

二、陈志军老师:感悟分享

陈老师深入阐述了对道不远人与快乐幸福的感悟。

“道不远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大致意思是“道”并不排斥人,人可以通过正心诚意修炼而成此道,旨在鼓励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伦理水平。“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独创概念,万物有万物的“道”。孔子之“道”指的是中庸之道,是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伦之道。中庸:“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管理之道的内涵。此处所指之“道”,主要是管理之道即管理科学规律或管理理论。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如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管理学中的资源基础理论、代理理论、管家理论、梅奥(Mayo,-)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等。

管理之道来源于实践,许多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本身就是实践者。曾任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厂的总工程师的管理科学之父泰勒先生提出的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所提出的,其所做的铁块搬运、铁锹使用和高速切削机床等著名实验的前两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与泰勒同时期的法国的法约尔先生,从任法国最大矿冶公司30余年总裁的经历总结出管理的职能与过程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成为管理学原理教科书的基本架构。

管理之道是相通的。学好管理有利于幸福人生。德鲁克先生讲到:“当然,管理在不同的组织中是有所不同的——毕竟,组织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战略,而组织的战略决定了组织的结构。但是,管理一个连锁店和管理罗马天主教的众多教区之间的差别,远远比连锁店管理者和主教们所认为的差别要小得多。差别只存在于应用形式上,而不是在管理原则上。例如,这些组织的管理者都要同样花费大量的时间解决人的问题——而这种人的问题几乎都是同样的。因此,不论你是管理一家软件公司、医院、一家银行,还是童子军组织,其间的差异大约只占你工作的10%。这10%是组织的特殊使命、特殊文化、特殊历史和特殊语汇所决定的。而其它绝大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是可以互相交换的。”

集团公司管理与母子管理。集团公司管理亦称母子公司管理,其管理模式、手段等可借鉴到父母对子女的管理中,把管理理论应用到家庭管理中;反之,联想自身家庭母子管理的实践,亦可拓展母子公司管理研究的思路。集团公司管理不到位,难以基业常青;母子管理不到位,出熊孩子。

夫妻相与组织相。借鉴“夫妻相”,提出了“组织相”的概念。“夫妻相”的大抵意思是因为常常接触,心灵相倾,三观趋同,相互影响,以致到了面容相像。它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范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同样,班级、部门、公司等组织通过文化建设也会产生“组织相”。没有夫妻相家庭生活不和谐。

公司治理与家庭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家庭治理亦如此,孔子高徒闵子骞就是家庭治理的典范,文献记载:“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投资与悟道。证券市场是个修生养心的场所。只有做到不以涨喜,少以跌忧,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总结、坚持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投资哲学,静下心来,耐得住性子,懂得取舍,才能获得经济收益和自身的成长,才能“悟道”。

快乐与幸福。何为人的本性与理性呢?本性指的是动物性,就是求我生存。人是从物梯次进化而来的,此种简单的事实决定了:人性必然与物性有相通之处,因此,人性应当与“求我生存”相关联。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受人类社会影响或受过教育后所形成的人的社会性特征、性格、思想等,理性往往会借助于理论、道德、法律等形式来表现,并对人的生产、生活、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约束力、强制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本性有时是可以上升为理性的,但又不是所有的本性。理性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善良的本性,并尽可能遏制丑恶的本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写到:“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人本能的释放和对理性的诉求使人们获得不同的快乐和幸福感。与本性相关的行为和活动,其快乐往往基于过程而非结果;而与理性相关的行为和活动,其快乐通常基于结果而非显于过程,且此快乐具有可持续性。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美的”也佐证了这一判断。从人性角度来看,虽然寻“道”的过程大多是痛苦的,但是“道不远人”,这种痛苦是暂时的,结果会是长久的豁达与幸福。

三、吴方建:论文汇报

吴方建就最近新写的一篇有关人力资源矛盾问题的论文进行了汇报。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对集团公司提高运营效率,发挥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HRM)活动存在较显著的“张力(tension)”,对于实施控制型还是协作型HRM(controlversuscollaborationapproaches),各有利弊,众说纷纭。一方面,HRM是一种重要的整合/控制工具,母公司需要借助HRM集中权利,在集团范围统一价值观/目标等;另一方面,集团公司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弥补人力市场的低效率(inefficient)。要达成此目标,母公司HRM需要和子公司保持充分的沟通和协作。尽管集团公司“HRM张力(tension)”对管理实践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但目前关于“矛盾/张力”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微观层次,对集团公司“HRM张力(tension)”的形成和应对还缺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0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