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第四章佛教的人生价值论18
本章目录:
第四章佛教的人生价值论
第一节四圣谛说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第二节三法印说
一、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
第四章佛教的人生价值论
第二节三法印说
三、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的含义、类别和演变,在上一节论述灭谛时已经讲过,这里从"法印"的角度,再略作补充。和前两个法印不同,第三个法印是用肯定形式表述的。所谓寂静,就是涅槃的状态。远离烦恼,断绝患累,寂然常住,就称为"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是三法印的终极。三法印是基于缘起论的学说,要人们从缘起法中体悟无常、无我,即从观察缘起中证悟无常、无我的必然理性,并归于涅槃。佛教提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最后是要显现涅槃寂静之理。由于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众生就会产生厌世之苦,就会追求出离世间;再是若能厌恶世间,追求出离,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我,舍弃我执,离弃一切爱欲;离弃一切爱欲,就摆脱一切烦恼,也就必然会无所依止,归结于灭,证得涅槃解脱。也就是说,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说明因缘和合事物的无常性和一切事物的无自性之后,就可进一步以涅槃寂静为归宿,从而为众生指明宗教的出路和未来的理想。涅槃寂静作为佛教的最终理想,是大小乘佛教和各种佛典所着重论述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种种学说,最终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涅槃寂静这一最高理想。这是佛教各种理论中最富于宗教神秘色彩的部分,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离奇神异的描绘。涅槃寂静作为佛教的最终理想境界,也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实相,进而还被视为是宇宙万物的真理。佛教宣传这种真理是非语言思维所能表达和把握的,只有凭借神秘的内省式的直觉才能证悟。佛教提倡追求人生的最终理想境界,这对于培养和健全理想人格是有意义的。通过宗教的特定修持,的确能在观念、道德、理想上发生种种变化,实现某种主观性的愿望。但是,佛教的涅槃寂静说,是通过否定现实而肯定精神理想,通过否定世间的"常"和"我"而肯定出世间的"常"和"我"。这是消极的、反常的,也是不能实现的。佛教讲有为法是生灭的、无常的,无为法涅槃是无生灭的、无常的,生灭的有为法又如何过渡到无生灭的涅槃无为法呢?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讲清楚的。佛教认为涅槃也是无我的,并认为无我是统一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基础,但是难道证得涅槃的果报者不就是"我"吗?这里也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矛盾。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三法印"学说,是就一切事物、现象对人生的实际意义角度立论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说。三法印的根本内涵是揭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绝对的真——共同实相,这种绝对的真——共同实相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无有自性,即空性,空。三法印就包含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实相的内涵。三法印是一个认识依次递进的多层次学说。第一层,一切现象由同类因素的和合或异类因素的和集而成,都是由因缘和合而起的,缘起现象既然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也就必然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不停的,没有常住,没有不变,一切都是"无常"的。
第二层,一切现象既然都是无常的,也就没有一种恒常、绝对、自在的实体存在。人们着眼于变动的观念,通过对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切现象的分析,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相依的、无实体的,也就是空虚无主宰的,这就是"无我"。
再进一层,人生有了"无我"的经验、认识,就会逐渐减少对自我和外界事物的执著贪爱,乃至根绝我执。这样原来使人产生烦恼和痛苦的心理、行为也就逐渐改变,直至于消失殆尽,也就最终归于"寂静"。所以,三法印既是带有逻辑性的认识过程,也是众生修行实践的过程,是由体认一切现象的空性,根除一切执著,最后达到完全清净境界的过程。
佛教的四圣谛说和三法印说,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位,对人自身的生存本质和人类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进而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理想等人生哲学根本问题的独特见解。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深刻反思。我们认为,人生价值是由人的内在价值(潜在的才能和品德、独立人格)和外在价值(现实价值、成就和贡献)构成的,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效用性。佛教以对现实人生痛苦的感受、认识和思索为基点,对人生作出了一种严峻的评价,提出人类的两种生存方式和两种人生价值,一种是无常、痛苦,一种是寂静、幸福。佛教还构造出由前一种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转化为后一种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的道路、方法,强调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超越现实人生的理想价值。实质上这是人类面临生命有限的畏惧,面临认识、能力、实践的种种有限带来的怅惘,而转向追求主体的内在的心理、情感的体验,即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而获得的一种精神满足,换句话说,这种心态转换,精神解脱,是对人生矛盾无法排解的排解。佛教的四圣谛说和三法印说,排斥了人类和人生是上帝与天神安排、主宰的说法,强调人是自己主宰、决定自己的命运的,这标志着一种觉醒。但是,佛教对现实人生价值的否定,提倡追求出世的理想价值,也会影响现实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如是闻——如是思——如是修——如是证
以闻增学
以学阐思
以思进修
以修现证
——如风见下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