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道德经中处世哲学内容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老子》一书已有约年历史,是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也谈到应如何为人处世,这些处世哲学内容对我们现代人也有着重要启发。
《老子》或称《道德经》,只有个左右方块汉字,但语言精奥、内容广博,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有宇宙论、方法论、人生论(修道和处世)、政治论(治国和用兵)的丰富内容。其中有关“处世哲学”方面的内容大致涉及81章中的约20章。这些内容主要是用来劝谏“有道君王们(圣人)”的,但对我们现代人也很有启发。
《老子》谈处世哲学,纲领性言论就是“上善若水”,书中第8章讲做人应如“流水”一样柔弱胜刚强、不争无尤,一口气用了七组排比,讲了流水的特性和优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很有名,大致翻译:
君王(上)所好的做法就像流水,乐于滋长万物而无欲不争、情愿处众人所恶的低洼之地,就接近“道”了;(君王像流水)立身安于卑下、用心幽深沉静、交往慈爱利人、言谈真诚不欺、为政简明条理、行事用人所长、行动合乎时宜,正因为(君王)无欲不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在“君王所好的做法就像流水”这个总纲之下,书中谈处世哲学大致包括“谦下、守柔、恬淡、济世”这四个方面。
1、要谦恭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即谦下。
书中第67章有一句提到“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谈处世哲学的基础,当然它主要是针对君王和领导者说的:我总是珍藏着慈爱、俭约、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三件法宝;持守慈爱,因此勇敢无畏;持守俭约,因此广有众物;持守不敢先天下人有所作为的行为方式,因此被拥戴为天下的领导者。(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同样讲“不争先”,还有书中第7章,是用天地为喻说明了甘居人后、“无私”才能“成私”的道理:天地长久永生是由于它不自利;因此有道君王甘居人后反而在众人之上,无欲无私反而保全地位;正是因为君王根本没有私欲,所以才能获得很多(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有很多收获)。(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还有书中第9章也讲不争,正如上天孕育了万物却默默无闻、退在幕后那样:手执物品贪求“满得溢出来”,还不如早点罢手;手执锐器却努力打磨更锐利,就不能保持长久;聚敛财物至金玉满堂,不可能守得住;富有尊贵而骄奢淫逸,只能招致灾祸;成功后便隐身退后,才合“天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要安然柔弱、“柔弱胜刚强”,即守柔。
书中第24章通过比喻讲了“守柔”的反例:人如踮起脚就不能久立、如跨大步就不能远行;如偏执己见就不能客观看待事物、如自以为是就不能清楚辨别是非;如自我夸耀就不能创立伟业、如自高自大就不能被百姓拥戴;用“道”衡量,这些行为就像是残羹冷炙而被大家厌恶,所以有道君王不会这样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书中第76章讨论并赞颂了“柔弱”:人活着时躯体柔软有弹性、死后就僵硬了;万物草木活着时枝干脆嫩、死后就枯硬了;所以强横者正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柔弱者正走在通往生长的路上;因此笨重兵器是不能胜任(被举起)的、高壮树木是不能使用(会折断)的;所以强大的总处低下之位、而柔弱的总处高上之位。(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鲠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处下,柔弱处上。)
书中第78章有一句提到“柔弱胜刚强”:天下最柔弱的是流水,用它攻治硬石,是没有东西能胜过和替代它的;柔弱之物能战胜坚硬,这个道理天下人都知道,可没有依此实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年迈的老子曾对向他问道的孔子说,“为什么我的牙齿没了、舌头却还在?”,因为牙齿硬、舌头软!
3、要宁静平和、“淡泊名利”,即恬淡。
最著名一段是书中第12章,告诫我们对“自我”之外的外界事物不要过分追求:看久了色彩缤纷会眼花缭乱、听久了音乐喧哗会耳聋麻木、吃多了美味佳肴会伤胃厌食;长时间跑马打猎会让心智狂乱、过分贪求稀有财物会使行为失常;因此有道君王治理国家总是只求得温饱、抛弃掉多欲有为。(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书中第44章则告诫我们则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名望与生命哪个更可亲?身体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它们的得与失哪个更有害?看中名望就会造成更大消耗,集聚财富就会招致更大损失;所以知足(善待他人)就不会被损害,知止(与世无争)就不会有危险,也就能长生久治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要行善给予、“报怨以德”,即济世。
《老子》谈到“报怨以德”观点:别人如对我有怨恨,我就要用“道”之德来报答他。我们发现,书中这4个字的位置应有错漏,一般认为它虽在第63章,但放到第79章开头更合适,第79章讨论的就是君王要“报怨以德”:(君王)调解了重大怨仇,仍然会有余恨,这能算完美吗?因此有道君王虽握有契约而不向人逼讨,所以有德君王总是握有别人对自己欠债的契约,无德君王才会为满足私欲去征收讨债。(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要强调一点:《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道”、“大道”,大致而言,也就是“天道”,它是自然法则、普遍规律,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永恒规律,也可以说是独立、客观、永恒、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有德君王的“德”大体就是“道”这个普遍规律在万物中的具体表现,“德”正是世界观、为人处世的方法。
书中第81章有一句也讨论有德君王在生活中要善于“给予”:有道君王不积蓄财货、而是用于帮助别人,自己反倒富有恩德、获得更大的成就;所以上天的法则是惠及万物而无所妨害,君王的法则是给予他人而无欲不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总之,《老子》告诉我们现代人遵循天道、立德处世的最高境界就是:行善、给予以及谦恭、柔弱、无争、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