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艺术评论太阳的光影我心如葵梵高的画
任何一种油画的色彩在漫长的时间中都会褪色,梵·高(VincentWillemvanGogh)的故事也是一样。梵·高的故事广为流传,几乎每件故事都充满传奇性——从默默无闻、穷困潦倒,到死后成名;这些故事的色彩都过于强烈,以至于在时间流逝之中,我们只有看着它们不可避免地褪色。维护这些环绕在梵·高作品中、甚至梵·高本人身上的强烈色彩,成为近年来梵·高个人研究的重心。
▲梵·高《树根》,布面油画,年
近年来大量梵·高研究落脚在探究梵·高“轶事”的真实性。马丁·贝利所著的《我心如葵:梵·高的画语人生》带我们重新考察梵·高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对这些事件的再次审视,使我们了解并信任梵·高人生经历中某些神秘的元素——这些元素,也正是梵·高伟大艺术的根基。
太阳的阴影:从侧面解读梵·高–?–梵·高的“光亮”是通过他身边深深浅浅的阴影来呈现的。《我心如葵:梵·高的画语人生》以传统叙事手法对梵·高个人经历中的重要节点进行呈现,但它并未从正面描述梵·高的“光亮”,而是带我们走入梵·高周围的人群,从他的侧面、身后来看他。更多时候,梵·高像人群中的一个影子。
兄弟提奥(TheovanGogh)、友人高更(EugèneHenriPaulGauguin)、弟媳约汉娜(JohannavanGogh-Bonger)、艺术评论家及投资商人——这些人在这部梵·高画传中被作者以三言两语勾勒得十分清晰。
▲梵·高生命中的三个重要人物(从左至右):提奥、高更、约汉娜,图片来源:Wikipedia梵·高在经济上始终依赖的同胞兄弟提奥在他去世后也倏忽离世;那个曾等待梵·高为其画向日葵的高更,在梵·高声誉鹊起之后竟以导师语调叙述自己与梵·高的关系;弟媳约汉娜与大量梵·高画作相伴一生,最终将始终伴随自己的最后一幅真迹卖给美术馆;贵族、艺术评论家、画商、投资人们在20世纪通过收购与流转,为画作上标上天价。
他们的人生更像真实的普通人——有人为了生计将日后价值连城的馈赠轻易变卖,有人为了自己的声誉难堪地篡改历史,有人会长久地守护一份记忆。
▲(左)梵·高《洋葱》,布面油画,年,(右)梵·高《高更的椅子》,布面油画,年。图片来源:DeAgostiniPictureLibrary。
梵·高在年1月中旬左右完成了一幅名为《洋葱》(StillLifeWithDrawingBoard,Pipe,OnionsAndSealing-Wax)的静物画。这幅画中有一根燃烧的蜡烛插在蓝色瓷质的烛台中,相同的内容也曾出现在《高更的椅子》(Gauguin’sChair)中,在年画的这幅静物画中还出现了一把绿色的咖啡壶、一盒火柴、一段封信封口的蜡。
日光下的向日葵:从无声走向经典–?–向日葵是梵·高画作中的重要主题。向日葵从何时开始出现在梵·高的画作中?它的色彩与风格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马丁·贝利在对梵·高一生的重要节点进行白描之际,也揭示了向日葵明丽颜色的形成过程。
从蒙马特到阿尔勒,大朵向日葵似乎在一个很短的时期里突然呈现出某种神秘感;而它们的颜色与形态,也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走向完美。
▲(左)梵·高《向日葵》(Sunflowers),布面油画,年;(右)梵·高《变成种子的向日葵》(SunflowersGonetoSeed),布面油画,年在蒙马特,花卉静物成为梵·高在巴黎第一个夏天的主要创作题材,但没有迹象显示出他特别钟爱向日葵。然而在第二年,当向日葵在蒙马特的山坡间成群地盛开时,它们很快就成了梵·高画布上的中心。
▲梵·高《木棚外的向日葵》,布面油画,年马丁·贝利通过叙述这些作品如何历经流徙、天价拍卖,并最终吸引公众的故事,来呈现梵·高艺术的后世影响。在呈现梵·高画作对后世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时,贝利着重落笔于几个历史节点:梵·高画作的初期展示的艺术史意义,法西斯德国政府对现代主义的官方态度和它高价拍卖现代主义艺术品的行为对梵·高画作价格形成的影响,梵·高画作经由美术馆的品牌行为走向大众的过程,以及梵·高与日本当代艺术界的关联。
重温老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无形中被引领,再次回到那些向日葵面前,回到阿尔勒向日葵盛开的季节和那间高更将要到来的房间。
艺术的“疯狂”仿佛超越了世界所能承受的极限,但这“疯狂”又往往是艺术的常态。伟大的“艺术”之所以永生,也许就在于它不可逼视的光芒来自于人世最普通的光影之中。
沃光国际艺术教育网
打造专业权威的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E-mail:woguangart
.白癜风的治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