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阻碍,都还只停留在自律

发布时间:2018/7/25 17:45:41   点击数:

今天在后台回复“早安”选择君送你一个小礼物

免费微课

点击标题立即了解详情报名

周五

1小时教你打造自然又上镜的元气妆容,拯救你的“职场倦容”!(后台回报名)

周六

找一份月入过万的工作需要具备的3个思维(后台回复报名)

文:杠上花o

选择君发过不少有关自律的文章,很多读者都觉得有所启发,但每次都会在留言中看到一些这样的声音:

“天天那么严格要求自己,累不累?”“我就喜欢懒散,我最讨厌受限制。”

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看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律也一样,但愿意去践行、享受到自律的人,自然会感受到这份不同。

今天的文章用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自律,不是鸡汤,也没有毒,希望能给你们一些新的启发。

——选择君

/01/

我们喜欢分析阶层,我们习惯质疑鸡汤,但平心而论:大多数人的人生阻碍,其实都还只停留在自律层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会。

面对当下的自己,既不是完全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也不是不明白怎样的选择才能带来成长,更不是没有一丁点日拱一卒的学习时间。

而是在明知最优策略的情况下,轻易被欲望击溃。一边内疚,一边浪得飞起...

学生都知道打游戏的时间,应该拿来多做两道题。这样以后才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

但他们宁愿先甜后苦。

员工也都清楚有空该多花心思学门手艺,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多一分保障。

但我们都说下次、改天...

看书总比刷手机有价值,追剧不如学习有意义,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道理。

但短视的我们,往往都安于当下的舒适,忽视积累、选择放纵。在未来的的某天里,才终于要学着去接受现实困境带来的焦虑...

按照当下的衡量标准,其实大多数的“能不能吃苦”,说白了只是能不能管得住享乐的欲望,其实就是能不能做到自律。

在最近的思考里,我把自律的层次,大概分为了三层。突然间就发现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是:

以大多数人的自律程度,其实根本没资格去索要各类自由。

/02/

人控不如技控

这一层的程度,我称之为自律底层。

这里既有程度低级之意,也含盖底层逻辑的道理。

处在这一层的人群,主要心理特征是:对自律的无能,对他律的抵触。忽视规则、想要放纵。

记得之前提过,我高中的时候,是典型的网瘾少年,经常半夜翻墙外出打游戏。

在无数个叛逆的夜晚,当我准备跳下学校围墙的那一刻,月光下光秃秃的马路牙子,仿佛都象征着“解放”的自由。

后来的假期里,我还特地去走过那一条路,但却再没有生出一丁点自由之感。当时我才明白,都说别把欲望当自由,其实自由也是欲望,快乐不过来源于禁止。

那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都说自律方能自由,但本质上都是欲望,一个是当下玩乐的欲望,一个是未来不确定的生活。

所以,我选择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于是和家人协商,中途退学换了一个很烂的学校...

多年后的某一天,我曾问我的母亲:你当年,怎么不管管我呢?

母亲答:我问过你很多遍是不是想清楚了。最后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现在怪得了谁?

怪得了谁?怪自己。

很多时候,过多的空间其实都变成了放任。对于孩子,或者说对于自控能力不足的人,“他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年有人管管我就好了。如果我当时坚持了某某事就好了...”这一系列的感叹,往往都伴随着放任自流带来的悔恨...

同样,心理问题离不开环境暗示。

当你拿起书时,却待在全是游戏声的宿舍里,你要怎么和图书馆的同学比自律?

当你工作时,手机通知全部打开,你又怎么和锁屏静音的同事比专注?

所以,当我们本身自控力不足的时候,就得学会借助外力。

它可以是环境、物件,也可以是某个人,总之找到做那件事最合理的外力,千万别靠仅仅自己!

/03/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这一层的程度,我称之为自律中层。

处在这一层的人群,大多意识到了“自律是个伪命题,不过是欲望在博弈”的道理。但控制能力还稍显不足。典型特征是:靠鸡汤励志,依赖短期刺激。

“欲望博弈”的逻辑不难理解,看书还是追剧?晨练还是赖床?减肥还是放纵...

这时的利弊取舍,本质上就是个欲望争夺的过程。

但其中最大的阻碍,往往是明明知道更好的选择,却控制不了当下的欲望,只能在某种刺激下,做出短期改变...

记得上学那会儿,班上有个女孩特别爱吃,一米六,一百三四的样子。女生都喜欢叫她胖子,异性缘也一般。

后来喜欢上隔壁班的男生,突然就开始疯狂减肥。每天起早贪黑的跑步,平常的零食,竟也不怎么吃了。

过了几个月,她真的瘦了很多。其励志故事,一时传遍班级校园。

感人不?

可惜,后来她表白失败,又胖回去了...

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列子:朋友圈的减肥宣言,微博上的转发感慨,无不在热情过后,都默默的被用来打脸。

无大志才需要经常依赖励志,这和生病了需要按时吃药,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满足了温饱问题、安全需要等一系列的基础需求后,就该寻找爱与尊重,准备自我实现了。

但一直以来,需求又都不完全是阶梯状的,欲望其实一直在不断的交叉抗衡。

你爱吃,但某一阶段,可能异性更重要;

你贪图安逸,但某种刺激下,你开始担心未来。

这些偏重,既能成为你某一刻的内在驱动力,但同时又不是稳定单一的。

在和原始欲望的斗争里,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我说服。

当你也终于做出了一些改变,或者坚持下了某些习惯。最容易把你拉回原点的永远是那第一次的自我说服。

“放纵一次,休息一天...”的诅咒,乍看对整体无伤大雅,但却是承认规则可以破坏的心理暗示。

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个比较问题:

比如,快病死得人,就不会为了吸烟而不要命。

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伤肺、喝酒伤肝,但如果每抽一根烟,每喝一口酒都有直接的疼痛感,他们就不会明知故犯了。

这种反馈机制,反过来看就很好理解:看不到希望,人就容易放弃。

所以,建立正面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对抗短视、增强长期价值兴趣的关键。

要怎么建立机制,还需要因人而异。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坚持上班,然后有人给你发钱。

对于自控力不稳的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在这个动摇时刻,采取技术控制。

比如,原计划看书,但却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玩手机的时候,就会立马选择把手机关机丢在卧室。而只要我回到客厅,拿起书本,其实很快就能进入阅读的状态。

这就是“技控”辅助正面欲望的技巧。分享一个有趣的反例段子:

早上关了闹铃千万别闭眼,赶快拼命玩几分钟手机,防睡过头亲测有效。你无法战胜恶魔,但更恶的恶魔就可以。

/04/

自律只是底层素质

这一层的程度,我称之为自律顶层。

因为我个人也大多是在中底层徘徊,所以我猜测,顶层的心理特征大概是:

自律有什么稀奇的?我们的阻碍是制度、是科技、是人才...

记得前段时间,王健林的日程安排表刷爆朋友圈。

凌晨四点起床锻炼的他,一整天工作满满,奔波于三个城市之间。

当时我正在一个广告公司工作,每天只要超过7点10分出门就会非常堵车。然而,堵车却是我的家常便饭。偶尔早起,还会在同事面前炫耀一番。

在看到那张表时,我便犹如雷击:

优秀是种习惯,失败尚且如此。

对于自律问题,普通人如临大敌,对胜利洋洋得意。

优秀的人,或许从来就不曾在意,只认为这是最底层的基本素质。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鸡汤有没有用的问题,之所以被争论不休,其实还是因为优秀品质只是底层素质。

优秀的人,确实更刻苦,更自律。但成功的影响因素又有很多,且每个人不同,它可能是资源,可能是背景...

当下层往上看的时候,妄图去总结分析成功者的内在逻辑,必然只能得到作为底层素质的品质共性,于是在徒劳无功后,大呼鸡汤无用,上层是骗子!

当上层往下看的时候,因为机遇时间资源的不同,他根本没办法给出更有效的建议,只能宣扬品质致胜的道理。

当然,你却也不能认定他完全撒谎。

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故事里,除了资源,一定也因为强者把优秀变成了习惯,而弱者早已是习得习惯性的无助...

所以,一切的问题,还是自律的问题。

最悲哀的,从不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而是比别人差劲的你还不如别人自律。

?来源:作者:杠上花o,通俗心理学爱好者。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605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