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阅读托尔斯泰,发现纠结是人生的常态

发布时间:2018/8/1 20:42:22   点击数:
分享

托尔斯泰生平的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生于年9月9日,父母亲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2岁失去母亲,9岁失去父亲,由姑妈抚养长大,在外祖父的“晴园”里长大,家道丰厚。在《童年.少年.青年》这本自传书里做了详细的描写。

十九世纪参与克里米亚战争,这段经历,也为写作《战争与和平》积累了战争场面的素材。

年和索菲亚结婚,生了13个孩子,一开始相处不错,后来产生了很多的矛盾。

托尔斯泰先后写就了长篇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妮娜》《复活》,读书要有品德,也要有耐心,不要错过,慢慢看。

长篇还没法看,就先看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等中短篇,都是极好的。

年10月28日,他决定摆脱贵族生活,离家出走,中途受凉,得肺炎,死于一个小火车站,遗体按照他生前写下的遗嘱,埋葬在故乡的庄园,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成为茨威格笔下“世间最美的坟墓。”

书友得一大哥的家里一直放着《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他说在年轻的时读完有很大的震撼,描写生死、描写爱,探讨人生的大问题。分享中介绍了托尔斯泰生前最后一本书《生活之路》,这本书的内容是论信仰、论上帝,论爱,论灵魂等,得一说:“看到之后你会以为他是个智者,其实他也很纠结,一生都在纠结这些问题,他没悟透。他对人生大问题的理解也还在纠结。”

得一大哥说,托尔斯泰是个了不起的大作家,但他为什么在82岁高龄的时候离家出走?

书友王珏说,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是与妻子的不和,托尔斯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妻子的现实主义格格不入。分享中,介绍了《伊凡.伊里奇之死》,“在将死之际,人能够顿悟,死也不是那么可怕。儿子的爱赋予了伊凡.伊里奇人生的意义。”

王珏还认为托尔斯泰对欲望的处理不得当,特别是在《克罗尔奏鸣曲》和《魔鬼》中体现出这种纠结,他的纠结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但好就好在他把他的问题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由书友得一大哥抛出的”托尔斯泰为什么出走的原因”,书友梅子从政治角度做了补充。

19世纪的俄国,托尔斯泰面临着激烈的党派斗争,由于文学家本身的影响力太大,他没有办法做政治倾向性的选择,但他一生都在为农奴解放做斗争,一生都在为农民说话,他追寻的是农民式的简朴生活。他的身后是穿着华服的仆役,是各种党派的斗争,所有的矛盾加在一起,导致他在82岁的时候选择离家出走。

梅子还就外国文学的译者选择做了分享,比如看托尔斯泰的翻译,看草婴和智量的,他们的文字优雅,符合读者的期待。看《莎士比亚》首选朱生豪,看《泰戈尔诗集》,选择邓振铎或者冰心的翻译,看《王尔德诗集》选择林徽因的翻译,看外国书籍需要选择一个好的译本。

接着梅子的分享,书友丽华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看完《安娜.卡妮娜》《复活》,不理解为什么托尔斯泰在那个背景下,能有那样的大爱,主人公都是贵族,能够帮助贫苦的人。后来我发现,他其实也是在写自己,他自己也有那样的追求。托尔斯泰是个大文豪,写妓女都能够写得那么圣洁。”

书友妙珊接着分享说:“一个人能够对别人产生这样大的影响是了不起的,参加夜读之前,《安娜.卡列尼娜》是被剧透了,因为没有看完。”她问:“安娜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女人,但托尔斯泰为什么要把她写死?”

就妙珊提出的问题,主持人读书君做了回答。《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是真实的,托尔斯泰在报纸上看到一个简短的新闻,女教师爱上了上流社会的公爵,最后自杀的故事。敏锐的作家把这则新闻扩充为一篇长篇小说,刚开始写的时候,作者对安娜是批判的,但越写越偏离最初的重心,把安娜从一个品行不端的女人写成一个敢于追求真爱的女人,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女性的典范。

“真正高明的作家,能够接受艺术的宿命,跟着作品中主人公的方向走,而不是跟着自己走。”

书友伟民接着前面书友的分享,他说,他在大学的时候选修过文学概论,文学史,听老师说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良心。研究俄罗斯,要理解它的历史,早期的人性压抑很强烈,17、18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带给这片黑土地很大的光明。他很喜欢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复活》,这个作品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也就是人到了一定年纪,要怎么安抚自己的精神?

托尔斯泰是一个精神跳脱的人,但他有他的责任感,在《复活》中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宗教”,就像《血色浪漫》中的作者,在青海湖边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找到了自己的安静。

面对那么多的杂音,怎么做自己?

什么东西能够让你的灵魂安静?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一个使命,就是找到让自己安静的东西。

分享的最后,山谷老师对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做了一个总的介绍与补充。

谈到托尔斯泰,已经不仅仅是在谈作家本身,托尔斯泰已经形成一种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他的体量是很大的,他作品的悖论、博弈很强。如果从哲学、宗教、道德主义的视角来看他,那么就是爱。

《战争与和平》是民族之爱,俄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安娜.卡列尼娜》是性爱、家庭之爱、人伦之爱;托尔斯泰对安娜从批判到悲悯,越写越可爱,就像前面丽香讲到的。他写批判男权主义,实质男权主义也是阶级主义,批判阶级斗争,政权,官僚。

《复活》是宗教之爱,是大爱,拷问恶人集团和善人集团,写人的转化,聂赫留朵夫听从上帝,也听从自己的内心。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学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同的群体,个体的“我”在民族、国家、家庭之间起起伏伏,理解了这几个维度,才是对“我”的打通。

“一个民族最强大的地方是有各阶层的知识分子。”

拷问心灵是很难的。

山谷老师深情地问读书君,“我到现在也没有明白,这中间的分界在哪里?”

书友山谷老师的问题读书君也没法回答,但正如得一大哥所说,纠结是人生的常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经典,托尔斯泰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上的依靠。

俄罗斯是一个文学大国。六月夜读的盛宴,我们从纳博科夫开始,接着读了契诃夫、普希金、再到昨晚的托尔斯泰,其实还有很多好的文学大家都还没有去读:茹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高尔基、屠格涅夫……

夜读是一个灯塔,读书君希望借着这个灯塔,能够给需要的人带来温暖,平和,安静,思考。我们下期主题是萧红,下期再见。

赞赏

长按







































西宁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61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