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年少嘲笑苏轼假豁达,中年才懂ldquo
岛上书店:
“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年少不懂苏东坡,人人都说他乐观旷达,少年嘲笑他假豁达。读《赤壁赋》见他借主客问答,高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宇宙浩渺无穷,多的是浪花淘尽的英雄。苏轼悲愁交加、借酒浇愁,却自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试问,宇宙无穷人类繁衍生息与每个个体何干?
读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得见最多的是被贬于黄州的苦闷和孤独。一只离群孤雁而已,飞不了高枝,却不肯栖息。正是苏轼又气又愤又无奈的写照,最后落得“寂寞沙洲冷”的结局,苏轼心中有怨。
少年不懂苏轼的境遇,说他乐观豁达,古人欺我。
原以为真正的乐观是不见悲愁的喜悦,引吭高歌、放声欢笑,苏轼不是;原以为真正的豁达是对过往的遗忘,不见悲愁,苏轼不是。所以论及心态,苏轼怎么能及年少纵情欢笑的自己。年少只觉苏轼假豁达,心里藏着多少午夜梦回后的不甘心。
二十岁读不懂的苏东坡,到了四十岁才真正领略所谓的“乐观旷达”,不是两手一摊的无所作为,不是抛开过去的自我否定,而是历经苦难的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二十岁的自己敢说比东坡心态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不经历生死,不足以语人生。
回顾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却酣畅淋漓。苏轼少年成名,颇受北宋当时的宰相兼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也曾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一时风头无二。滚滚红尘、漫漫官场,有知心的朋友,也有厉害的对手。
终于在他43岁时,由于北宋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苏轼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少年时读到的历史就是那么简短,根本写不尽苏轼那段黑暗的人生。
御史台的大狱一定又黑又冷,御史台的乌鸦一定每天哀鸣不止。苏轼每天要面对的是官员的无休止的逼问,逼问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典故的出处。那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弟弟苏辙去探望他的时候,他已经提前交代了后事。
世间最美不过劫后余生,经过多方营救,苏轼免于死罪,被贬黄州;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其实是受到管制的朝廷要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若为常人,苏轼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惜他是苏轼,是东坡居士,是狂浪的诗豪。他的眼前没有翻不过去的山,跨不过去的河。
中年险些丧命的经历没有吓破他的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没有消磨他的人生志趣。赶往黄州的舟车劳顿,他都没有一点抱怨,还作“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诗句,弯曲的流水,坐船的幸运,跃然纸上。谁知他才刚刚被死神呃住过喉咙,现在奔波在被贬的途中,却已经开始游历山水了。
人到中年,历经世事,才知人的记忆是不可抹去的。年少时登高而勉强诉说的愁绪,到了中年,已然都成了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工作看过凌晨三点的不夜城;为了生活睡过人满为患的火车候车室,为了家人不畏风霜雨雪,为了孩子不眠不休。命运的磨砺,使得自己再无年少的纵情欢笑,夜深人静剩下的只是一身疲惫。
人到中年,开始眼见生命中的来来往往,有我们拼命想挽留也留不住的朋友,有我们使劲想留在身边照料也管不住的孩子,还有我们耗尽全力也终究撒手而去的老人。命运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大写的“失去”。
直到今年冬天,五十年不遇的大雾里,我开车带全家外出,不慎车辆滑入道路旁边的绿化带,所幸车速很慢,没有任何一个人受伤,包括才6个月的孩子。
第二天找吊车去拉车子,地方电视台的人来采访我,说那么大的雾,所幸没有人员伤亡,问我是否也觉得劫后余生。我不觉想起苏轼,只是淡淡一笑说:“我是故意把车停在下面的。”
这时候才发现苏轼的乐观旷达是静而不争,懂而不言。所有的苦难加身,不过轻轻一笑;所有的流言蜚语不及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不经历生死,不足以语人生。对于命运的不公,最好的报复是活成了清风朗月,天高地迥,自由自在。
深夜重读《赤壁赋》,读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才知方历经生死,便无惧无畏,能坦然安睡者,唯苏子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命运,你看,虽然你曾呃住我的喉咙,但我现在依然能吃能睡,在广阔的宇宙中拥抱着无尽的自然。万物丰盈,活着,我皆拥有。
一直喜欢美好而长久的东西,一直希望文字能治愈孤独,如果我的文字曾感动你,请扫描下方茵陈能治白癜风吗银川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8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