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看什么三个ldquo致命rdq
阿铮
1、《致命女人》
追剧太苦,许多观众同我一样,一旦有一点“他配不上我的等待”的感觉就会果断弃剧。这是一部极少数没有被批烂尾的好剧,从开始到结束评分和口碑一直非常坚挺。我们一边恨着jade骂着rob一边愉快地追着,猜测着凶手和死者会是谁。
第十集七分钟的结局干脆利落,可圈可点,三个家庭时间与空间的重叠给人更大的冲击。有一个细节:三个女人杀人的时候身上穿的都是血红色的衣服,Jade露出来的内衣也是血红的,编剧真的有心了。
在这所充满着宿命感的房子里,每个男人都通过各自的方式渣出水平渣出风采,在思考“怎么这么邪门”的时候,也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所有婚姻都包含着谎言与欺骗,一片祥和的海面以下是否暗潮涌动,“今日无事”是否只是我们选择了无视与隐瞒。仅仅把视线投向了这一个处所的我们,竟然能百发百中,像是看完《完美陌生人》,大喊着质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我们可以去信任吗?我们值得拥有信任吗?
许多烂剧把观众搞到没脾气,遇到这一部能够前后照应自圆其说的,真是让人惊喜。剧中出现的令人费解与不合逻辑的部分,编剧都在接下来的几集给出了解释。起初我始终理解不了,为什么BethAnn每次要告诉Rob“我发现你出轨了”的时候,Rob都以为她的异常来自于其他原因。第九集交代了这位绝世渣男已经不是第一次出轨,Rob自然认为瞒了十几年的秘密将始终处于封印状态。他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不知廉耻,他利用妻子的信任伤害她,诬陷她,让无辜的妻子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受到内心的谴责。
BethAnn单纯天真,对丈夫的信任中充满了愧疚。意外得知真相的她经历了纠结与困顿,终于摆脱跪姿站了起来。大多数妻子在发现丈夫出轨后,会原谅丈夫并痛斥第三者。剧中的女人没有为难女人,BethAnn对April的包容与支持,更显出她的善良,她甚至怀着一种偌大的悲悯去关怀丈夫的情妇。不服从是理性的开端,BethAnn对丈夫的反抗过程,也是她个体意识觉醒的过程。
只是一个小细节,如果在最后一集BethAnn与Simon交接钥匙的时候,BethAnn没有留长指甲就更好了,这就意味着她重新拾了自己心爱的钢琴,和April一起逐梦百老汇了。
Simon的故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感动,我总感觉她对Karl的爱已经融合了友情爱情与亲情,可以称得上“大爱”了。以及全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必属“ohyouth”。
Allinall,whywomenkill?Becausetheydeserveit.
文盲
1、《去他*的世界》
两季连看下来还不到六个小时(意味着只需要一个晚上不睡觉就能看完),更何况跟这部剧同样有名的还有两季的配乐歌单,每一首每一首都恰到好处,质感极棒,网易云就能搜到。
看到很多人说这部剧是丧版Flipped,看完第一季觉得不是很像,倒是看完第二季后觉得言情的成分被放大了很多,但莫名倒是被这种渴望爱与被爱的情绪感染了。Alex和Jessica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其实没想过会有第二季,或者觉得第二季的主人公应该不是他们俩饰演了,说实话是这样的,甚至演员本人的感受应该更真实吧,第二季的剧情的确没那么抓眼……或者说远不如第一季里两人性格转变之剧烈与冲突之强烈,虽然作为一部讲述爱的剧情它更靠近了爱,因此依旧是治愈的。
对James真的是充满怜爱,尤其迷他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的那个表情,第一次被击中就是在从来不跳舞的他内心自语着“但是对Alyssa很难说不”的那个场景,那个笑容甚至让我感觉心都塌下去了一块……这是多想被爱的男孩和女孩啊……原生家庭可以给人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而这世界又会对他们宽容吗,如果曾经笃定的一切都是假的,甚至人死后也不过是几团变潮的烂泥,还会有人相信这世界上会有能够报团取暖的人的存在吗?这样想觉得这部剧还没有那么现实那么残忍,作为一部爱情剧,她还是对观众仁慈了。
特别一提,听主人公们念独白真的好舒适,加上配乐是一部只靠耳机就能享受的作品。Alyssa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着“这世界是屎”的讽刺,但仔细仔细听又觉得这是她在讲“但我想爱你”的方式。
2、《布莱克书店》
很久前忘了从哪里看到一个评论说,如果这一生只能让他选择一部剧,他会选布莱克书店。尽管人生剧集这种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当时还是被这话小震惊了一下,或许现代人的生活真是井然有序地乱七八糟。
虽然这部剧不冗长,但不知道为什么连看却很困难,我到现在还没看完第一季……城市书店的设定本身就很有趣味,三位主人公各自荒唐各自美丽的生活方式更让人发笑,典型的怪咖们你来我往的故事。
书店名显然不只是店主BernardBlack的书店一层含义,必隐喻了这书店内外百般人生中流动的黑色幽默,Bernard即是那荒唐甚至病态的人物典型。但也恰恰是因为三人行的设定,这部首播于世纪之交的喜剧片似乎并没有那么尖锐和绝望;尽管它的表现形式荒诞杂乱,但对于观众所置身的这现实世界而言,谁又没有过渴望疯癫的时候呢。
3、《徒手攀岩》
看完后首先把年的TheDawnWall加入了列表。在像我这样对攀岩完全不了解的外行人看来,比起想象动作的现实难度和攀岩者的内心状态,只能先站在一旁发出山峰险峻的感叹,并对攀岩者和摄影者表示敬畏。
因为记录的故事太过真实,青年冒险者内心的挣扎和生理心理上对顶峰的渴望直观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末梢,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的是""Nothinggoodhappensintheworldbybeinghappyandcozy"",如果不能把人生过成冒险的话,至少一点点征服自己的欲望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热血难凉。
南瓜
1、《双子杀手》剧透警告
李安的倾力新作,李安真是一位拍什么像什么的导演,《色戒》展示的老上海之种种声色仍历历在目,《双子杀手》又是完全美国大片的风格。李安用他对电影的追逐和标准为我们诠释了他内心蕴藉的无限种可能和国际化风范。
《双子杀手》的特效和打斗场景都做得相当精彩,摩托车追逐戏更是看得人惊心动魄。谁要杀我?我要杀我——影片将克隆人的伦理内核置于动作片的剧情中加以探讨,任何强者最终都敌不过时间,终将会老去,那么当英雄迟暮,天才落幕,最强的天才种子选手是否应当被批量复刻,以作为前仆后继的接班人?如果可以,一个个“复制品”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他人的替代?还是全新的自己?“克隆人”小克显然经历了这种痛苦的困惑。
基因的遗传是平等的,并不会青睐某个特别优质的基因而主动避免遗传相对差劲的那个,因而“一代更比一代强”往往会成为很多父母的奢望。不是没有曾经幻想过,能否在不远的未来存在一种“基因自主选择”,即人为地选择性保留优质基因。但当这种可能性在影片中得以实现的时候,又让人不由自主地冷汗直冒,头皮发麻。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的平衡,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应当考虑的命题。
2、《少年的你》
看似风平浪静的校园,或许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愿的那般美好。《少年的你》将主题聚焦到了校园霸凌事件,作出了一次非常有意义且极为成功的尝试。
整部电影的色调并不明亮,正如它带给我的感受一样压抑而沉重。堆得满满的课桌、拥挤的教室、贴满高考冲刺标语的教学楼、脏乱的街角、昏暗的路灯、破旧的铁皮屋、漆黑的楼道……诸如此类种种意象与场景无不让人感觉压抑与沉默,再加上揪心的剧情,构成了一次并不让人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
影片中刻画的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同时扮演施暴者与被凌虐者的角色。施暴者色厉内荏,专门捡软柿子捏,要是胡小蝶与陈念再勇敢一点,再有用力反抗、大声说No的勇气一点,结局或许会全然不同。
“如果我们看到了丑恶,却不用愤怒的手将它指出来,那我们也离丑恶不远了。”陈念为什么成为继胡小蝶之后被校园凌虐的对象,因为她既厌恶作恶的人和事,又没有站出来大声制止的勇气。面对暴行只能一边同情受害者,一边退避一边沉默,换来的只能是下一个被欺凌的遭遇。只有遇到了相同的遭遇,才能用同理心去疼惜当初并不会太去在意和同情的受到伤害的同学,这就是沉默者和旁观者的“轮回”。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需要整个社会反思的一点。“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变成一个大人。”是不是如果胡小蝶的父母更多关心孩子,多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异样,她就不会遭受霸凌而选择孤独地走向深渊?不仅如此,陈念、小北、乃至家境优渥的“坏女孩”魏莱身上,都能看到因家庭教育缺失而造成的性格缺陷的影子。
长大并不意外着糟心事变少,只意味着我们对遭遇过或者即将遭遇的痛苦变得麻木迟钝。成长是很痛的,这种伴随成长的痛苦张力极有力度地在电影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长大就像跳水,什么都别想,闭着眼往里跳就行了,那水里有石头有沙子有蚌壳,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青春在我这里也并不值得歌颂,更多则意味着不成熟不理性做错事走弯路,自我建构时期与自己的相处和他人的磨合像沙粒在贝壳里无数次痛苦地翻滚,只有熬过来,才能变成珍珠。
此外,周冬雨与易烊千玺的演技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同样可圈可点,让人非常开心的看到了年轻演员的努力与功力。
PS.突然发现,千玺好优秀,千玺长大了!!!!!
3、《舞蹈风暴》
继锲而不舍连续追了五年之久最强大脑越来越油腻,终于在去年严重扑街,让人极为失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寻觅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综艺节目。《舞蹈风暴》显然是一个让人振奋的神仙综艺,让人心甘情愿为它无偿打call!
圆形的舞台,非常像博物馆的展览柜,灯光打在中间,舞蹈演员度无死角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各个舞种、各路大神为我们展现极为顶尖的舞蹈艺术。街舞、芭蕾、民族舞、现代舞、拉丁舞……这个小小的舞台汇聚了众多舞种的诸位高手,他们在极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充分展现自己的舞蹈功力、编舞才华与审美能力。虽是竞技类节目,但参赛选手相互之间真诚的彼此欣赏、惺惺相惜,评委老师严苛而专业的点评,都能让人在大饱眼福过后对舞蹈有一种更高层面的认识。
很喜欢听演员们讲述他们的生活经历,并不煽情,但很真诚。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光鲜亮丽与光彩动人,精湛的技艺与观众的惊呼背后是几年乃至几十年花费的苦功与心力。以为唱唱跳跳就很容易么?没有任何路是平坦的。如果觉得这条路不好走,想换另一条看上去相对容易的路,结果不是发现这条路同样艰难,就是结果一事无成。
子签
1、《双子杀手》
凭着对安叔的爱买了2K/3D/帧杜比影厅的票。本着“你不看,我不看,安叔何日能出线”,以及“你一票,我一票,安叔明天就出道”的热情,还拉了朋友一块去,结果只是欣赏了一部中规中矩的动作片。
如果看了技术探索的前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不会对《双子杀手》在叙事层面有太大的期待。虽然预期不高,但实际看到片子一点也没超过预期,还是有点遗憾,觉得安叔不该如此。朋友说,看了这些个技术革新,觉得还是讲好一个故事最重要。论讲故事,其实安叔也不是擅长故弄玄虚的那一派,他的故事为什么吸引人,我想还是对人心内面的发掘太细腻、太熨帖了。
在《比利·林恩》中,姑且还看得到这种人心的真切与细致,因此如果要衡量的话,我认为还是《比利·林恩》更好一点。《双子杀手》固然给技术找到了一个最适合展示它的类型,看摩托追杀那一场戏,高速动作下纤毫毕致的观感,有种实在的震撼力。但电影毕竟不是短视频,除了视觉的新鲜冲击之外,《双子杀手》的其他部分都太陈旧了。
2、《纯真年代》
三年前在阿汤哥的课上看了一半,留有美好的印象而一直未能看完整。最近在我导的课上,听他提到这部片子,表达对影片结尾的由衷喜爱。从来没看到结尾的我终于忍不住将它补全。
有人将它看作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但在我看来它是对“情感”本身的讨论。就像福楼拜的《情感教育》,现实的纠葛存在,却不那么重要。换句话说,剧情表现的是主人公感情由萌生到破灭的历程,但经过这一切,对纽伦来说,经历本身留下的现实痕迹不那么重要,他将永远存有的,是一种情感的纯真,以及对纯真年代的回味。
我导觉得最美的是影片结尾,老年纽伦远赴重洋,来到艾伦的窗下。他没有上去,而是坐在楼下的长椅上,凝视着那扇窗户。有人走到窗前,他等待着,可看到的只是窗玻璃上的一阵闪光。
而我认为最难忘的场景,是年轻的纽伦奉人之命到海滩找艾伦,看着艾伦的背影,他对自己说,如果在帆船驶过灯塔之前她回过头来,我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指抛下与梅的婚约去追随艾伦)我们跟随着纽伦一起等待,看着一叶白帆缓缓驶过灯塔。
艾伦没有回头。
老年纽伦在艾伦窗下,被玻璃的反光刺得睁不开眼睛,此时,一段回溯式影像闪过,正是帆船灯塔那一幕。That’stheageofinnocence.
3、《小妇人》
这真是个巧合,连续看了两部薇诺娜主演的片子。
久闻《小妇人》之名,在国外一些儿童文学研究的著作中,原著是常常被讨论到的。不知道算不算集体主人公式的成长小说,至少这个模式我们是不陌生的。几个情投意合的姐妹,追寻未来的道路与爱情。也许算得上通俗版的奥斯汀。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小妇人》是我看完后想要与亲友分享的片子。它饱含对家庭的情感,对姊妹的珍重,还有从女性角度来看,对性别身份的独立探求。它尤其适合成长中的女孩子来看,因为它能传达一种宝贵的勇气,而这种诚挚与纯真是经历生活捶打之后我们往往去怀疑的。
我有一个圣诞系列的片单与书单,适合每年冬天飘雪的日子里与家人好友暖意融融一同去看的。如今《小妇人》在里面也有了一席之地。
前两天还在跟朋友讨论,一年中最好的是秋天,其次是冬天。四季的气质各有不同,而文学影视作品有时也可以用四季气质来划分。在我看来,《小妇人》是不折不扣的冬日情调,它代表着一类支撑性的情感。从前,在物质上过冬还有些困难的年代,人们从冬日的家庭故事中获得一点精神支撑。如今,过冬不再是难题,我们不再惧怕“凛冬将至”,那些酸涩与坚强交织的冬日故事降格成圣诞的糖果。它依旧是可爱的。
文:文盲、阿铮、南瓜、子签
编辑:子签
往期内容:
看什么
再谈寄生
读什么
说不尽的大槐树
闲读
咸鱼的品格
时雨君白癜风皮肤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