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从古到今能称得上精神修养超级导师的,屈指数来真可谓凤毛麟角。当然,有人会不同意我的看法,毕竟现在各种超级大课堂、大讲堂之类的数不胜数,那些登台演讲者,若观览一下其个人简介,大多都是头衔等身,你要不承认他们是指引人生修养的导师,他不直接和你拼命,也会暗暗地恼怒你上下五千年!其实,那些人讲来讲去,你如果细细地加以分析,绝大多数都离不开道、儒、释几家的观点,只不过用现代话或者自己的一些感悟加以阐释而已,当然,也有洋气一些的,就把西洋的那些所谓思想家的本本,拿过来,嘚啵嘚啵云山雾罩一通,而要认祖归宗的话,总是还要回到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体系。就儒、释、道而言,释家是舶来品,不说也罢,剩下的儒、道两家,才是中正的本乡本土思想文化。儒家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位是有《论语》著作传世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丘,被后世人尊称为“圣人”,另一位则是有《孟子》著作传世的哲学家、思想家孟珂,被后世人尊称为“亚圣”,所以,儒家的思想文化被称为“孔孟之道”。那么道家也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有《道德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耳,后世人尊称其为“老子”。另一位是有《庄子》(《南华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思想家庄周,后世人尊称其为“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往往把他们合并到一起,称他们为“老庄”。仅就这四位思想家来说,按辈分如果排列一下,也不是太难。且不去从其著作的学术地位,从所处年代来说,孔子处于春秋时代,而孟子处于战国时代,孟子应该是孔子的晚辈。同样,庄子也是老子的晚辈,老子处于春秋时代,而庄子处于战国时代。那么,就儒家和道家的两位创始人来比较,尽管都处于春秋时代,老子比孔子年长,且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所以老子应该是孔子的老师,最起码是兄长。这样一论,还真就是应了中国人的那句话——老子天下第一。所以,要说中国人的超级人生修养的导师,那老子绝对算得上一个。
趁热打铁,那就让我们追随老子,请这位最高明、最神圣的人生导师给我们带来一节“文约义丰”的精神修养课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为什么说这段文字“文约义丰”呢?因为这短短的四句话,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都是我们自身精神修养的至理名言,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和多少本书籍中引用过它、诠释过它,不知它也曾经影响过多少人的人生观的形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里的“知”是认识、了解的意思;“智”是智慧;“明”是明智、高明的意思。善于认识别人的人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己才称高明。中国有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解别人你属于旁观者,而认识自己你就成了当局者。大文学家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你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就因为你自己身处山之中呀。识别别人仅需要智慧,而要内省则要除情去欲,克己灭私,所以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难呀。当然,能够很好透彻地认识别人,也需要智慧,需要不断总结人们从表象到内里的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总结了一套如何观人的学问《冰鉴》,荀子·非相篇、王充·骨相篇、杜牧·相论,还有《左传》、《史记》里都有相人术,而这些都是用来认识别人的,如何来认识自己,我看只能靠《论语》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那句话了。那就是每日要多次自我反省,当然反省可以通过对比、反观、反思等方法,见贤思齐,见不贤则悔改。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里的“胜”应该为战胜的意思,“力”则为力量;“强”为坚强、刚强。战胜别人叫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战胜别人只需要身强力壮,勇武有力,可是你要战胜自己这些力量就无用武之地了。自古多少英雄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然而却往往在自己最柔软的部分,败下阵来,有的甚至死在了美人的石榴裙下。所以,要战胜自己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不懈的毅力。要能够自我约束,慎独、不贪,耐得住寂寞,不放纵自己,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要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唯有如此,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里的“知足”当然就是知道、懂得满足的意思,“富”是富有的意思;“强行”就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志”则为志气的意思。知道满足就是富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做成想做的事就是有志气。李耳老人家说的太好了,什么叫富有呢?答案明白确切:知道满足就是富有。豪车豪宅,金玉满堂算富有吗?按照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标准,那就太算富有了,可是你要是贪得无厌,即便有了这些优厚的物质条件也不知满足,你就永远是个穷人。所以,你对富有如何看待?你富有的标准和底线在哪里,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人生在世,即便华屋万间,容身处又能几何?纵然金玉满堂也不过衣物敝体,一日三餐,所以,没有必要成为财物的奴隶,要懂得知足者富,知足常乐的道理。同时,一切名利都是浮云,懂得了、看开了,就可以做个达观的人,事成拂袖去,深藏功与名,不争名,也不夺利,自在逍遥,惯看春月秋风。
知足仍然是对现状的满足,而更胜知足一筹的是强行。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说:“夫志当存高远”,英国作家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上的一切”,有一句格言说“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有一个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这副有名的对联是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可见,只要有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气就没有不可攻克的堡垒,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里的“所”为处所、地方,可以引申为根基、根本所在等。“寿”是长寿的意思。这句话里出现了“死”和“亡”两个词,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大体来说,“死”是指肉体皮囊活性消失,亡是指意识、神魂的消散。像道教的合元神天人合一与道同体,佛教的见真性真如不灭,基督教的与神同在,就可保证元神长生久视。这样一说,也许这句话为什么用一个“死”一个“亡”就好理解了。那么,上面的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不丧失根本就是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才算是长寿。根本对任何事物都十分重要,只有始终认清所在,坚守所在,始终处于自己应在的位置,不错位,不迷向,保持中正,才能够长久。譬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作为我们事业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因此,就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赖,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当然,老子在这里强调的“不失其所”当然就是守道。
中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寿。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年纪大了都要祝寿。对皇帝直接喊万岁,一般的老百姓在贺寿或者春节拜年时也会送上祝愿的话语曰:祝你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之类。但是我们一般人对长寿的理解就是不死、活着,而李耳老人家对长寿的理解层次比我们的理解和要求就要高了不知多少倍。他认为不死不能算是长寿,能够做到死而不亡,也就是能够永远活在别人的心中,得到人们长久的爱戴、缅怀,那才算是真正的长寿。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叫做《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活着已经死了的人,当然指行尸走肉或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虽然死了但还活着的人,是指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身体上已经死亡,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们心中,也就是李耳老人家说的“死而不亡者”。
上面的四句话,八个分句,我们可以看作是李耳老人家的人生论,他尽管陈述了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等要义,似乎没有明确强调他的主张,可是我们细致分析就会看出,他陈述的着力点是在后半句,前半句是为后半句做铺垫的。他想要的当然是自知、自胜和强行者的要义。他想强调的是,得道的圣人所崇尚的,不是“知人”的巧智,不是“胜人”的强力,而是“自知”之“明”,“自胜”之“强”,他们知足不争,行道不怠,生死不移。所以我们可以从此知道: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够认识自己。
人生最大的力量是能够战胜自我。
人生最大的富有是知道满足。
人生最大的志气是勇往直前。
人生顶级的长寿是死而不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