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评论感悟点评中的人生真味
感悟点评中的人生真味
——我为点评写评论五题
赵春辉
甘肃
自从与《冬歌文苑》结缘,我被平台开展的五日一评活动深深吸引,每次活动都认真准备参加发言,力求表达对点评优秀作品的敬畏,阐述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近期,通过在点评会上对五篇作品进行点评,结合文章反映的主题思想,感悟到生活中的五味杂陈,现采撷一二。古人曾讲“由艺进道”,但愿文苑这项有益的活动,能培育性情,滋养情操,使文苑平台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一一题记
墨香:出书的心酸
冬歌老师的小小说《墨香》以有限篇幅,生动反映了当今社会文人出书的无情现实,揭示了出书背后隐藏的人间冷暖世态,体现了作者对出书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思索,它给我们留下最大的思考空间就是出书这件快乐事,反映到现实生活,却折射出文化人的心酸。
小小说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老王出书了,引来众人好奇和羡慕,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老王思考着要不要给人送书,书送出一个月后,领导、战友们不免要评论一下,之后又是一个转折,一年后回家发现家里同学买来的书,小说收尾是离乡返城后,发现他的书已被收废品大爷收购,这些铺垫做足之后,却接到了出版社石编辑祝贺他书稿已入选的通知,留下了人们对出书长长的思考及无限揣测,这就扩大了这篇小小说的艺术内涵。
一缕墨香,几许辛酸。小说构思巧妙,结构清晰,语言生动,简洁明快,高潮迭起,紧紧围绕“出书一送书一评书一收书一出书”等几个环节,首尾遥相照应,回到出书原点,但留给读者思考和回味的问题是:到底书籍的墨香是个啥味?这篇小小说就胜在这一让人永久性的揣测上。小小说讲的故事很简单,却将人心世相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文学艺术角度讲,有无限的张力,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而现实生活中,著书立说仍然是文学爱好者坚守的梦想。作为真正喜欢文学的人,写文也好,出书也罢,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抱定不忘初心的定力,坚持勤奋写作的信念,才能坚定地朝着文学殿堂目标大步迈进!
花草:阳光的心态
花草之美,美在这份生命的养成;养花之乐,乐在这份性情的培育。孟芹玲老师的《太阳花》这篇散文,将太阳花移植、养护、生长、开花的成长过程写得具体而生动、朴实而饱满、典雅而精美。特别是通过对太阳花的细致观察描写,写出了太阳花的高贵品质。它虽然“没有牡丹花的富丽华贵,也没有栀子花的清雅幽香。”但它“平凡质朴心向阳光,热情奔放,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文章还突出地表现出太阳花喜阳、耐旱、掐枝移栽的几个特性,并用办公室养的一盆花来证明它的喜阳性,由于更多的时间花放在朝北的阴面办公室里,“结果它的茎越来越细,最后竟然死了。”文章结尾点明了阳光心态的主题,表达出作者热爱生活、关爱绿色生命的思想情感。全文突出了谋篇布局、立意高度、文字质朴等几个散文的特征。
孟老师的这篇美文短小精悍,立意深远,语言朴实,凝练优美,托物言志,深富哲理,通过对小小太阳花的礼赞,能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生的道理,即在“人生路上能否也像太阳花一样,欣然接受阳光的普照,驱散心中的阴霾和灰暗,努力积蓄着生命的养分,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迎接生命里的一切困境和挑战,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完美的人生呢?”由此可以看出,写花也即是写人生,这才是本文升华主题的所在。
花草皆是有灵性的,你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和情绪去侍弄它,它就会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回报你。一个不擅长养花的人,竟然能把花养出一种情趣,养出一种生活的态度,孟老师真乃爱生活之人。养花弄草如同种庄稼一般,尽管有时也有无心的插柳,但只要付出侍弄的劳作,才有收获的喜悦,而这花才可开得灿烂阳光!
酸菜:甜美的记忆
酸菜于我们而言,源于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所在北方小城,每年一到秋末初冬季节,一般家庭都要腌菜,以备过冬日常饮食之需。腌菜在我们当地分两种,一种是腌酸白菜,主要用大瓷缸,原料自然是大白菜;另一种是腌咸菜,用小瓷坛子。记得我的奶奶每年都要腌制咸菜,有胡萝卜、茄莲、萝卜、莲花白、青椒等,腌制好了,吃饭时如果缺了炒菜,则要切上一碟咸菜,作为主菜调味。切好的咸菜一定要炝油,放上葱花和蒜泥,用铁勺盛几滴清油,火炉上烧开,待油烟散尽,趁热往咸菜上一浇,葱花爆裂,香味便四溢开来。就一碗当地山药米拌面,味道则更鲜美,吃得那才叫滋润爽快,至今想起令人回味无穷,难以释怀。
中国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据记载,酸菜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礼》中就有其大名称为菹。北魏的《齐民要术》,更是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祖先用白菜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张守权老师在《我爱酸菜》一文中,从东北人冬季爱吃酸菜的悠久历史娓娓道来,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东北酸菜的制作方法,仿佛带着读者合着《舌尖上的中国》韵律进入了酸菜篇章,把我们的味蕾引入到独特的东北地域饮食文化中来,总结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和物质生活分不开的主题。张老师没有单纯就酸菜说酸菜,在全面介绍完酸菜后,又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带酸菜乘坐火车,菜汁洒乘客身上的故事,使这篇文章有血有肉,显得更丰满、更生动,并深化了文章主题。这个由酸菜惹出的风波,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热爱酸菜,并由衷发出了“美食传承一代代,东北酸菜我最爱”的感慨声。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读张守权老师的文章,使我们收获了对东北酸菜的认知,收获了饮食文化视觉上的享受,而且也收获了对过往生活甘甜味蕾的回忆。
书信:家风的传承
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家书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但是对于80后以及80后之前的人们来说,家书,就是家族史的见证者。幽兰悠兮老师在《封家书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中通过五个章节细腻的描写,详细地记录了封家书从发现、整理、拜读、感悟到珍藏的过程,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的聪颖贤惠、爱人的手足情义,可以说也反映了作者爱人的一部家史。它记载着亲情,载满了感动,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是优秀家风的传承。
家书其实记录着人们的思念与感情。曾几何时,家书关系到许多人的命运转折。这或许就是家书身后所蕴含的意义所在。作者爱人16岁时家庭变故,父亲病逝,无父从兄,哥若慈父,在三年的军旅生活中,来自哥哥的书信就有封之多,飞鸿传情,每封家书,都有一个饱含深情的故事!它“记载了当年爱人家庭生活的苦辣酸甜,描写了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现了军旅生活的难忘瞬间。”而这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兄弟情深,感动着你我,也温暖着时代!此文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解了作者爱人家书的来往过程,也体会到了这个家庭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
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手机以及网络的普及,家书对于现时代的人来说,已经逐渐的成为怀旧的一部分而已。从古时候的尺素,到后来的纸笔,再到现在的网络邮件、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