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年第三本书朱光潜谈美

发布时间:2022/4/28 15:27:31   点击数:

这本小书,放在手边有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在春节假期基本读完了。在我的印象里,美学与哲学、教育学是密切相关的学问,蕴含在凡俗生活间,流淌在生命展开的过程里。果然,这本书在讲美学,其实也是在论人生。

朱自清先生给这本小书写了序:这本小册子,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位态度亲切、谈话风趣的熟人,指给你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在第一章里,孟实先生提出了很大的希望: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不朽的。正如《孔雀东南飞》能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雾霭继续感动我们;正如有长城这样的这几段墙在、有《短歌行》这样的这几句诗在,无论多么久远的历史也显得那么亲切。他在追问:我们的时代能否有这样的不朽存世。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这本书完成于年,当时国内正是危急存亡之时,朱光潜先生于莱茵河畔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幸运地避开战乱流离,却也坐住了冷板凳,用文字书写和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他像当时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通过自己做学问的视角在观察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状况,他坚信“中国社会闹的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他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他认为想要改变中国面貌,就要求人心净化,就先要求人生美化。当然,他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我们今天且就其书本里对我们有所启迪的做笔记和梳理。

有了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现实世界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二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协调,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则是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艺术活动是“无所谓而为”。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见美。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我们如何才能看见事物美的一面。以对一棵古松的认识和欣赏来举例。不同人所见的古松,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由此可知,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

如何能有审美的眼睛呢。一是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是欣赏美和发现美的必要条件。时间是值得信任的朋友,时过境迁,不受当时实际问题的牵绊时,可能就可以见到原本故事里还有有趣的一面;时不时地,也可以从实际生活的牵绊中解放出来一下,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去体会丰富的世界。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段距离以外去看,由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艺术。二是“以己度人”的移情作用,与美的欣赏密不可分。比如欣赏音乐时,音乐的节奏会调动听者的情感,而听者又会把这种情感投射到音乐中,于是音乐也便有了快乐和悲伤;移情作用往往带着无意的模仿,他说,“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紧张,模仿他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模仿它的秀媚”。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可以少存些浊念。诗词、书画、舞蹈、音乐、建筑、植物、自然界各种的美,我们要想办法让自己和孩子去获得这些形象的自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加入自己的审美,才能欣赏和创造美。所谓“了解是欣赏的预备”,见识多了,加上一定的引导,才能分辨出真正美的东西。有美感经验的积累才能创造和欣赏美。

说完欣赏美,更高层次一点的则是创造美。从艺术的雏形--游戏开始,认识欣赏和创作的关系: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儿童的游戏和想象世界便是,随便什么事物都可以变成他们的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孩子就是艺术家,这就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比之儿童的游戏,艺术则还有社会性,还要去传达情思和影响别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本身就加入了人的创造在里面。创造即欣赏,没有创造就没有欣赏。“自然美”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的常态的美,二是人的欣赏、艺术化、情趣的投射。最近刘先生跟我说起,要给愚工做一个叫做“不工”的纪录片,探讨对自然美的回归;让我想到颜真卿与怀素和尚谈论草书时,提到“屋漏痕”的美感,真正优秀草书的笔画,追求这种自然形成的质感,“屋漏痕”在穷人眼里怕是并没有美感,而在书法家眼里,则加了人情化、艺术化的处理,草木花园已如此,有自然内涵固有的美,亦有人的审美,两者不可缺其一。

对美的创造还有情感、想象、韵律、模仿等要素。比如读诗,“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的,读者的情感和想象是生生不息的,这首诗的生命也便是生生不息的”,比如诗歌的韵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脱化格律,获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比如写作诗歌,大多也是从模仿入手,凡是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有匠人的手腕以及诗人的妙悟,方可创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发明创造者,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的康德、科学的牛顿、雕塑的米开朗琪罗、音乐的贝多芬、书法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如果借助心理学来分析灵感,突如其来、出乎意料,不由自主,在偶然间涌上心头,殊不知,这些偶然和突然,实际上的是灵感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追求进步,有时似乎却陷入困境,但实际上你的潜意识仍然在无形中收到效果,功夫没有错用的。如同真正的艺术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作品,一定有深厚的修养。在作品表面可能看不出痕迹,但是一笔一画之中都潜藏着神韵和气魄。

到了我最喜欢的一章:“人生的艺术化”一章。这是孟实先生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义和狭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中,如同苏东坡论文“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取舍有度。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孟实先生用他在阿尔卑斯山谷中,路旁所见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作了本书的结语。让我想起10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时光,想起从伦敦乘火车来到剑桥时,一下有一种脚踩到了实地上的踏实感;想起沉淀了时间的古老的石头建筑;想起下午课间去国王学院后面的草地上晒太阳,想起晚饭后沿康河岸边散步,在康河泛舟。徐志摩“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让这条河也在中国的人心里不朽。等再次去剑桥的时候,带着家人孩子,一定是更美的心境和风景,不妨跟自己做个约定吧。

《道德经》里说:“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这是我们对美的态度。不做俗人、不做伪君子,选择美的生活方式,铺展美的人生旅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46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