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董卿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
勤奋刻苦才能改变命运。图片来源:新华网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可能
第二季“朗读者”开始时,我焦虑得不得了,因为第一季反响太好了,盛名之下,我还能怎么去改进?但最后决定还是咬牙要做。
因为有很多人在等。和其他节目比起来,“朗读者”的意义在于是能够“见人”,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创作里面,最触动人心的就是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了,这个是我应该倾注所有心血去做的。
我对内容有一种别人不太能理解的狂热,比如说我们的嘉宾采访大约是2小时,2万字。
我要把2万字的稿子反复看几遍,因为删稿子的时候已经和录制的时候隔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我还要再回忆当时的状态,他的语速——我要进入他讲话的语境当中,要想象他好像还在我的对面,然后根据那个语境开始删稿,把2万字删成字。
我有很强烈的完美主义,接近强迫症,每一个字都是我一个一个删出来的,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会觉得不舒服。
我记得有一次把一个导演训哭了。嘉宾丘成桐——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数学奖的大满贯,是哈佛大学教授,现在依然活跃。
他朗读《归去来兮辞》,大屏幕上用竖版把读本打出来,跟随他的朗读,字一行一行出现,但那个字幕和朗读的速度永远对不上,一遍、两遍、三遍,丘成桐很耐心,一遍读、两遍读、三遍读。
结束之后,我当时特别愤怒,怎么可以这样去浪费大家的时间?没有敬畏心,你不配做这个节目组的导演。丘成桐的时间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却因为我们耽误了。
我们最后一场录制完成后,是凌晨2点。最后二十几位核心导演留下来,在舞台上,我说每个人都说几句话吧,平时都是你们在听我说,现在我也很想听你们说。
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这一年多的时间,团队里有人离婚了,有人大病,有家人生病,有自己在写论文、答辩……大家都是焦头烂额。
这些他们平时都不敢跟我讲。我很内疚,但我依然觉得,走完这个过程,最终的收获是他自己,不管这个过程当中你是表扬他也好、责备他也好,成长是最重要的。
“朗读者”对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你发现自己还有成长的可能。
“你做得可以了,你已经做到顶了。”
我大概在好多年前就听到这种话,其实每个人依然有成长的可能,这个成长不只是在专业领域,还有很多别的方面。
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
“朗读者”请过吴孟超,中国著名的肝脏外科医生,他读的是张晓风的那篇《念你们的名字》,写给医学院的学生的:
“你需要学习多少东西才能使自己免于无知,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以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
其实任何职业都要提防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
我在年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所谓的“职业性的冷漠”。那段时间蛮痛苦的,所有交到我手上的节目,觉得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做无谓的消耗。我不想再做了,不想再那样重复。
我决定自己按一下暂停。
年下半年,我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当时晚上整宿睡不着,没有安全感。
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来没有我的位置了,因为这个行业的竞争很激烈。为了这个位置我花了差不多20年时间,只有我知道我为它付出了多少。曾经在我心里,只有工作是最重要的,我可以为了它什么都不要。
我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你40岁了,留学是20岁时做的事情。
很多人说,你在国内学学不行吗?你停下来,去报个什么班。我知道那停不下来的,只要还在国内,就会有工作派下来。
在国外读书的日子,其实就是克服那种恐惧感的过程,让自己真正地平静下来。那时我连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