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纪念新文化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史家陈蕴茜

发布时间:2024/1/10 19:44:18   点击数:
白癜风病有什么偏方 https://m.39.net/pf/a_7568336.html

题记:年7月22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陈蕴茜因病逝世。陈蕴茜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国内较早倡导和践行新文化史的学者之一,在历史记忆、城市空间、性别研究等领域颇多建树。学衡研究院同仁于沉痛哀悼之余,略述陈蕴茜学术研究的贡献与特色如下,以慰逝者,以飨读者。

陈蕴茜在哈佛

人生是一场旅行,史学研究则是特殊的知识和思想旅行。温婉如玉的历史学者陈蕴茜,在人世间只停留了短短55年,却走过了一段光彩夺目的史学之旅。

(一)

陈蕴茜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读完本科、硕士,年毕业后留系任教。年,还是二年级硕士生的陈蕴茜和导师方之光教授合作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太平天国与粮食问题》,为长期偏重政治、军事问题的太平天国史研究注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年,她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主题是龚自珍的社会变革思想。

留校任教的最初十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陈蕴茜参与了不少集体性的研究项目,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她参与后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指导教师崔之清教授主持的4卷本《太平天国战争全史》,联合主编该书第四卷,并承担了20万字的写作任务。张宪文教授主编的《金陵大学史》,她也承担其中一章6万字的写作。她还与崔之清教授联合主编2卷本《学林新篇》,纳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国典籍精华丛书”。为迎接香港、澳门回归,陈蕴茜在多年授课的基础上,独立编著《港澳概论》一书,在澳门回归前夕公开出版。

与此同时,陈蕴茜也开始摸索自己的学术道路。-年,她接连发表四篇文章,讨论从戊戌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转型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当时颇有新意的看法。比如她认为,清末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所受教育的差异导致知识分子分化为不同的群体;社会心理对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产生了“促进─阻碍”的双重效应,等等。-年,她在《近代史研究》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对民国时期城市婚姻和家庭制度变迁进行深入探讨,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齐春风教授当时还是南大历史系博士生,今天回忆起来,仍然记得这两篇文章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

进入21世纪后,陈蕴茜的史学研究逐渐进入新的境界。变化的契机有二:一是年开始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促使她努力开拓个人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二是-年在哈佛大学及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访学,帮助她找到了以新文化史探索民国社会政治变迁的新路径。

年,陈蕴茜以南京大学副教授、在职博士生的身份入选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员(visitingfellow)项目,赴波士顿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访问研修。访学期间,她得到合作导师柯伟林(WilliamKirby)及裴宜理(ElizabethPerry)、孔飞力(PhilipKuhn)等知名学者的指导,修读了人类学系华琛(JamesWatson)、何永生(EngsengHo)、赫兹菲尔德(MichaelHerzfeld)等教授的课程,并和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同届访问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这一段学术经历,从两个方面改变了陈蕴茜学术研究的方向和特色。一是国际化视野。哈佛期间,她养成了广泛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极力克服彼时部分国内学者闭目塞听、自说自话的缺点,有意识地与海外学者交流对话,预流国际学术前沿。正因如此,她后来发表的许多论著不仅在国内学界产生很大反响,也得到国外相关领域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64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