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20 16:13:29 点击数: 次
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周代的礼乐社会,理想的人格是尧、舜、禹、汤这样的古圣王。孔子一辈子不得志,与现实格格不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而恰恰他不得志的原因就是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孔子雕像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人与禽兽没有区分的混沌世界,他的理想人格是“混同万物以为一”的绝对自由的人格。庄子的文章是他人格自由的反应。从《庄子》一书中反应庄子蔑视金钱、蔑视权势、嬉笑怒骂、无拘无束、适应自在、极富自由的精神。庄子像苏格拉底教育他的学生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理性的召唤。面对好恶毁誉,淡然处之。他被判死刑后,拒绝朋友的资助和劝告,既不逃亡也不向公民法庭乞求,而要以自己的牺牲,唤起雅典公民的觉醒。苏格拉底但是也有些哲学家的人品和著作不一致。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我们读他的《培根论文集》,不能不叹服他论友谊、谈真善美、讲人生的绝妙好辞,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德行有亏的人。他身为大法官,却公然接受贿赂,并因此受到法律的惩罚。培根穷困潦倒之时,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曾经向女王荐举他,赠送他一处大庄园,可谓有恩于他。但当艾塞克斯失宠时,培根却向女王告密。正是由于培根提供的强有力的证据,法庭宣告了艾塞克斯的死刑,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女王为此给了培根英镑。培根像对于哲学家人品和作品的这种背离现象,有些学者认为人品和作品并无必然联系,应该把两者区分开来。我们不能因为培根的人品而否认他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贡献。对于这种哲学家,我们不能因人废言,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看到新东西,学到新东西。以叔本华为例,他的人品是比较差的,但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作为哲学家的尼采都从叔本华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可见,撇开人品而欣赏作品是可能的。另外,哲学家的人品和作品不一致,本身也是我们理解哲学家著作的一个新的视角。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72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