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年纪越大

发布时间:2024/12/4 12:08:48   点击数: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是谓境界。(按照庄子的说法,境界就是随着意境意会,不能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庄子·天道》在中国的众多学者中,唯有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把人生之境界上升到了一种美学和诗学层面。为何如此说呢?王国维为何被后世学者极其推崇并长期学习和效仿呢?就连诗学界女泰斗人物叶嘉莹都对其赞赏有加。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这个话题——诗学中的人生之境界!(备注,此文最好让30岁以上的人多看多读,你给小孩或阅历太少的人切磋或探讨这些,他是看不懂,也无法沟通的。)何为境界?百度百科释义: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  修为  ,  人生感悟  ,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或说法。在国学大师王国维那里,所谓的“境界”,是诗人对生活、诗词、自然之美的一种独具慧眼的发现与改造。王国维则将这种境界理解上升为四组相互对应的美学关系范畴——虚实关系,出入关系,渐顿关系,显隐关系。纵观中国诗歌历史,恐怕也只有王国维能做到这一点,即把诗歌中的美学与人生中的境界对应,并精准深刻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维。1,虚实人生有虚,就有实。有实,就有虚,虚虚实实,即为生活。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充分揭示了万物从无中来、然后幻化出众多有、最后又归于无的宇宙生命之奥秘。同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的这一观点指出,诗歌写作境界的方式有“写境”和“造境”两种。写境重写实,合乎自然而偏于赋体,即实事求是,但又必定有所虚构,则又邻于理想,于是赋与兴相结合。“造境”重理想,偏于比体,即因寄所托,又“必从自然之法则”,于是比中有赋,比与兴结合。实际上就是虚实结合,人生同样如此。2,出入人生,来来往往,有出有入。出出入入,入入出出,即为人生。通过在自然中的一“出”和一“入”,我们可以观察到自我之人生。对此,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国维给出的途径是:用“胸中洞然无物”的“我”去苦心寻求与突破那个“物”的美的内在规律。“出乎其外”指诗人的“自我”主宰外物。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把创作对象本身的美加以升华,使之与人的某种风致自然协调,使人观后有种似而非似的感觉,这就是理想的诗词的最高境界,就如同姜夔的性格“野云出入,来去无痕”。3,顿渐佛家讲,人生有顿悟和渐悟,至于如何顿悟和渐悟,何时顿悟和渐悟,要看各自的具体情境和心智层级。王国维在诗歌的“三重境界”中讲,前两个境界是“渐”,是渐悟,是逐渐的深入、升华之过程,是一种量变。而只有第三个境界是“顿”,是顿悟。在山穷水尽、千呼万唤中,你一直寻找之人终于出现,这是一种人生的质变和超越,你完成了从此岸到彼岸的飞升。“渐”是对理想的无比执着,以及异常艰辛的生活实践或艺术实践。实现“顿”的飞跃,才是通往由理性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程。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种运动过程,不经过质的飞跃,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渐悟到顿悟,是一种人生境界之美的达成,是从具体美到抽象美,从一般美到纯粹美的圆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发现生命的纯粹之美。4,显隐人生有些事物是显性的,而有些是隐性的,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更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73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