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成功学难题上篇普通人逆袭,该学曾国藩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当一面的仁人志士,每一个国家也都有力挽狂澜的猛人悍将。
举凡英才,不失时势造就,却也需多方加持,或天赋异禀!或个人奋勇!或时来运转!它们组合的方式不一而足。
然而,对于一个平凡如斯的普通人,面对那些“不可抗力”时,可享受不了此种华丽的组合。我们最初能享有的或许只是一个羞于启齿的梦想和一腔孤勇!
由此我们不禁想问:有没有一种可能,只用普通人的条件创造出不普通的成绩?甚至,去改变世界!
一、平凡大众的英雄肖像
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在《富兰克林自传》的序言里说:“美国人渴望英雄,却又对英雄满心狐疑。”
没错,英雄几乎都已高高在上,享有难以估量的天赋加成,神秘色彩浓厚,岂是普通人可以攀附!
接着他又说:“人们景仰华盛顿,敬佩杰斐逊,崇敬林肯,但是对富兰克林,却以本色去观察他,把他看成是自己阵营中的一员。”
至此,美国人民发现,亲和又积极的富兰克林,才是与“美国精神”最契合的人形肖像。
他以平凡且朴实的前半生给每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带去了希望,又以光芒耀眼的后半生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和成就的力量!
回看国内,具备此等平凡人模样的猛人似乎不多!然备受尊崇者,首推“蠢人”曾国藩!
他自言中人之资,却扶晚清大厦之将倾,又被当今追认为“成功学”的代言人,普通人争相学习。
就连天才少年出生的梁启超也视其为晚清“伯夷”,苦心编撰《曾文正公嘉言钞》,以勉励后人。
一个是美国平凡之人的精神领袖,一个是中国普罗大众的奋进榜样,他们各执一套经世治学、躬身猛进的方法论,成惊天动地之举!
但是,此中珍宝是否各有所长?该如何取舍?至此,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二、于平凡中更有不凡
马云曾在《赢在中国》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大多相似,失败各有不同。比较曾、富二人,他们身上也有着很多相似点,这其中包括出生、习性、意志和爱好等等。
一一般出生
富兰克林自言出生于贫寒卑微的家庭,家中子女17人,但也能在8岁时进入学校读书,后只因父亲觉得在学校读书不甚有用,遂转学写作和算术。
无奈此后除了练就一手好字外,算术毫无进步,于10岁回家协助父亲经营生意。虽然果如其所言不及小康,却也不是吃不上饭的贫寒。
曾国藩生于嘉庆年间的湖南湘乡县一深山沟里,群山环抱,家里拥地一百亩(人均十二亩,当时全国人均约两三亩)。
历史学者张宏杰称其为“小地主”,因为这个地主也仅仅只够全家人吃饱糙米饭。
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他读书,倒也省了私塾花费,可曾国藩却在考试的路上屡屡受阻,连续六次屡考不中,及至他第二年进京赶考,家里就供不起路费了。
“称贷于族戚家中,携钱三十二缗以行。抵都中,余三缗。时公车寒苦者,无以逾公矣!”
如上所述,只好借钱上路,当时考试的人里,没有比他更穷的了,可见其“小地主”的地位不过尔尔。
不似神话,曾、富二人均以极其普通的出生打开了人生的局面,好似在座(看)的每一位普通人,这也是他们能勉励芸芸众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来也妙,正是这样的出生给了他们向上的力量,富兰克林每每回忆至此,总是坦言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依然愿意这样原原本本地生活。
曾国藩则几乎一生都在践行“寒士人生”的价值理念,在京城为官之际,最贵重的物品就是他的衣服,虽然此时也确实没钱。
但后来带兵打仗以及此后转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时,本可以大捞特捞的他,依然素衣淡食,家中佣人能少则少。
及至他教育子女,也总是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按:庶几的意思是“或许可以”)
二巧为同好
无独有偶,这两位非但出生境遇大抵相似,爱好也出奇的一致,均视读书为此生所好。
这里的读书当然不是学作八股文式的应试读书,虽然曾国藩在这条路上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但比起博古通今、开阔眼界的读书,实在是不值一提。
而曾、富二人的读书皆从爱书开始!正所谓不爱书,也很难做到爱读书。
曾国藩的爱书无疑是与金钱挂钩的,谁让他穷呢!
道光十六年,曾国藩于京会考落第,南返归家时身上没钱了,只好转向江苏睢宁知县易作梅(湖南老乡)借出一百两。
可这一百两白银刚到南京便遭遇考验:一家书肆里精刻的《二十三史》让曾国藩爱不忍释(没写错哈,是因为缺了《明史》)。
一探价格居然刚好百两白银,买了它就没钱回家了。左右纠结之后,心一沉却拿下了!恰巧此时身上的冬衣赶上天气转暖,于是卖了衣服这才有钱回家。
也许你还不清楚这一百两究竟是多少钱!这么说吧,这笔钱相当于曾国藩一家近八年的积蓄。如果对照古今购买力折算,约为人民币两万元。
爱书至此,实在让人惊叹!
富兰克林倒不至于如此大手笔,因为他的父亲有一个小图书馆,里面多为宗教图书,可以供他“解馋“,却又不能满足其丰盛的求知欲,因而只好掏空他小小的钱袋子。
这些钱都是他的零花钱,全用来买书也不过寥寥。
所以,钱不够了就把之前的存书卖出,换购新书。后来的日子里,他又借由书店学徒和收藏家得以一饱眼福。
即便如此,每当回忆这段时光他也都不乏懊悔之心,认为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段没能读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其实这样的感叹,更多的是对彼时图书稀缺的惋惜。
所以不管是曾国藩还是富兰克林,他们都经历了图书稀缺的年代,而当下的我们却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
根据《年图书市场报告》统计所知,该年度光出版新书就达17万种!相比于他们的求书若渴,我们无疑更需专注于筛书、选书,当然,这是一题外话。
三求知若渴
爱书之人,大多爱读书。曾国藩对此近乎偏执,富兰克林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国藩早年虽然工作繁忙,但规定自己每天读史书十页。后来因为劳累过度,有了眼疾,却仍不忘每日用功,眼睛实在不行了,就默背一段古文。
到六十虚岁时,一眼竟然失明了。
带兵打仗时他也几乎日日不辍,梁启超盛赞曾国藩时就曾说过: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
晚年,曾国藩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出现中风前兆,却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
某天突发“小中风”后,他竟相继读了《通鉴》二百二十卷、《宋元学案》吕东莱一卷、《孟子》“定于”一章、《吕氏学案》。
富兰克林的偏执没有曾国藩这么悲壮,却足够疯狂。
他早年先是借助书店学徒每晚搞来书籍,因为不能让别人发现,所以必须第二天一早就还回去。为此他每每挑灯夜战,不知疲倦。
后来因为喜欢读书,提出将朋友们的书聚集在一起,共同阅读,这也直接促成了他着手费城会员制图书馆的创立,并引来其他地区效仿。
富兰克林不似曾国藩,并未受过“正规”的教育。所以,为了弥补他在知识上的不足,他每天都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来读书。
富兰克林更因为读书,在自然科学领域名声大噪。
他写的论文得到一众学院派的赞赏,为了做实验,他不顾危险用风筝在天空引雷电,疯狂至此,确非一般人所能。
(其余内容请转中篇和下篇阅读,链接接下:)
成功学难题(中篇):普通人逆袭,该学曾国藩还是富兰克林?
成功学难题(下篇):普通人逆袭,该学曾国藩还是富兰克林?
VIA: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3册:张宏杰著;
《战天京》:谭伯牛著;
《曾文正公嘉言钞》:曾国藩著,梁启超辑;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赵焕祯校注;
《富兰克林自传》:[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著;
《娱乐致死》:[美]尼尔·波滋曼著;
卡夫卡是一只猫·偶尔抽风,专注成长,先让自己成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