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4/4 11:14:25 点击数: 次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三国志》拔苗助长式的“神童”最近,横空出世的“神童”特别多,让上了这么多年学的我顿时有些汗颜。首先是云南昆明的一名6年级小学生的一篇癌症论文,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论文的题目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C10orf67(一种突变基因)?结直肠癌?6年级?一时间大家纷纷“感叹”:现在硕博研究生搞科研都是闹着玩儿的,真正搞科研还是得看小学生啊。但是,这个“神童”是真实的吗?他的实验记录显示,项目刚开始,这个男孩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通过网络搜索才得知。短短的3天之后,他就了解了PCR的技术原理,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这种学习能力不愧是“神童”。随后,大家惊奇地发现,男孩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研究员,研究的方向和该项目几乎一致。男孩的父亲很快站出来道歉:未充分掌握及领会“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所以,到底是“过度参与”,还是“代写”,言辞闪烁,让人难以信服。无独有偶,武汉两名小学生也被爆出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他们一个小学三年级,一个五年级。且不说这些实验不仅要求逻辑性强且内容严谨,在实验数据处理上也需要医学基础的支撑,只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敢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用来做实验,也是让人深感怀疑。随着事件的发酵,有更多的类似的事例也被挖掘出来。16岁的小姑娘岑某诺,简历上的头衔一大堆,甚至自称日均写诗首,连乾隆看了可能都要自愧不如。她的父亲宣称她经常会在一些会议上发表“演讲”,现场视频却宛若传销,让人看了哭笑不得。更有甚者,简历上的成就简直都有些荒谬。可怕的是,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非少数。为了让孩子赢得比赛,找专业机构代笔;为了获得加分特权,伪造假证书……本来是拼智商和创意的比赛,都成了拼爹、拼背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简直是“用心良苦”。人生的陷阱这些家长如此“用心良苦”,就是为了孩子的档案更加好看,或者在孩子未来升学或者出国留学申请时,用这些“光辉”的履历加点分。但顶着名不副实的荣誉,真的是为孩子好吗?那个六年级的小学生父亲说孩子现在已经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那么他未来还会坚持科研这条路吗?那个16岁的小姑娘临阵不慌,表达能力也不错,本来好好培养或许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现在却跟着父亲串场各种演讲活动,跟成年人宣传“成功学”。还有更多没有被揭发的孩子,享受到了弄虚作假的便利,以后会不会又是一个“仝卓”或者“翟天临”。《成功智力》一书中说:“离开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给孩子灌输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的的人格乃至人生。”这些弄虚作假的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年少的这份荣誉,除了给他带来一个所谓“天才”或者“神童”的虚名之外,对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帮助。如果孩子将来要走科研的道路,以后实验室的同事会不会拿他小学发表的“博士论文”来嘲笑他;如果孩子想学演讲,做主持人,当记者,但他到处炫耀自己的一身假把式,当气球被戳破时,他会摔得有多痛。培根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这些偏门、后门,都是人生的陷阱。不努力也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会让孩子陷入虚妄的成功中,没有了奋斗的动力,未来只会更加不堪。“神童”的背后是教育焦虑为什么父母们这么热衷于培养“神童”,思来想去,还是教育焦虑惹的祸。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中提到:标准化考试通过一整套严密的体系,向我们传播关于学霸、聪明和成功的定义和标准。而这无疑是一种压迫,因为这种标准的不断强化,实际上是在宣布每一个受众在某种向度上是残次品。所有人,在与这个强势标准的对比中,产生惶恐和焦虑。所以,只要孩子开始上学,这个孩子的成绩就会变成家庭气氛的“晴雨表”。考得好,皆大欢喜;考不好,那就一定要费尽心思要他考好。有一位香港记者屈颖妍在教育演讲里,说香港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是鸡同鸭讲。“妈妈,乌龟死了。”“你做作业了吗?”“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赶快回家做作业。”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别人家的孩子小学就会一口流利的英文,那我的孩子就要有一个奥数奖项。孩子多么独立多么阳光多么懂事都无关紧要,我只要他的成绩亮眼。但教育其实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太急。我们到底在急什么呢?明知道优秀的人,并不一定从小学就成绩好;考上一个好的初中,也不一定会考上好的大学;高考的那些知识,也未必要付出十数年寒窗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童年越来越像一场成就比赛,我们总是担心,要是没有我们,孩子们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成功。”父母们总是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着急。仿佛只有孩子每次考试全班第一,才能放心盖章他的人生是优秀的。可是,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当我们的孩子眼里只有分数和成绩,所谓未来的确定性,也不过是家长的自欺欺人。我们让孩子尽可能享受好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那些成绩和荣誉吗?我想答案并不尽然。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过好它。父母要引路,而不是铺路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最坏的教育就是控制。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为孩子的未来操心,恨不得早早安排好一切。对于孩子来说,走现成的路,可能是很轻松,但是你有了这些“成绩”,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即使成功也只是暂时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自己去完成,父母需要引路,但不要铺路。哪怕再焦虑,也要鼓励孩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走后门、抄近道。我们要做的是教导孩子去探索、去尝试,给孩子支持和信心,而不是忙着给他垫脚石,给他铺好一个一步登天的捷径。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同样被称为“天才少女”的武亦姝。与这些年少就“著作等身”的“神童”们不同,小时候的武亦姝不爱学习,还有些调皮。但武亦姝的父母却没有担心孩子跑得太慢而输在了起跑线,相反,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一步一步慢慢来。为了培养她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爸爸坐在沙发里看着书,妈妈坐在地毯上读着书,小亦姝也趴在书桌旁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发现武亦姝对诗词感兴趣后,爸爸就跟武亦姝一起背唐诗宋词,或者一起玩一些诗词接龙的小游戏。就这样循序渐进,言传身教,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在武亦姝16岁时,她在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大放异彩,夺得冠军。有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武亦姝。媗妍琇璞,真奇女子也。”在同样的年纪,那个号称能作诗首的姑娘有着与之年龄严重不符的“油腻感”;但武亦姝站在那里,就让能让人感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一张嘴喊的是:“想成功的朋友跟我一起大声喊,Yes!”而武亦姝一开口却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个12岁就南京大学毕业的男孩忙着参加各种节目,来显摆自己的“真才实干”。武亦姝却在一战成名后,淡然处之,低调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后来,她更是拒绝了被保送北大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分的高分考入了清华。什么是真“天才”,什么是假“神童”,一目了然。真正的神童,永远不是在开始跑得飞快,而是选择稳步前进。而他们的父母,也从来不是送孩子去各种早教班,学习各种用来炫耀的技能。而是教会孩子用从容的态度,可以缓慢,但务必坚定地走向人生的终点。他们知道,承受的压力、遭受的痛苦、经历的磨砺都是孩子成长的养分,你越过去的路,最终都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填补。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的人为的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欲速则不达,作为父母,我们也许给不了孩子多高的起点,但我们完全有能力陪着孩子跑到最后。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成功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最后的终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76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