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15 19:46:02 点击数: 次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神农氏为给百姓寻找良药尝百草,途中难免遇到有毒的植物,幸运的是,还遇到一种能解毒的植物,这种植物也叫荼。神农时代,茶不叫茶,叫做荼。东南部的炎陵县,还存有神农墓和神农庙,而炎陵古时又属于茶陵县,且茶陵之得名亦与神农氏采茶事迹有关,由此可见神农氏乃茶痴界的鼻祖。山中的茶树茶痴陆羽,自小跟着智积禅师学会了烹茶技艺。后来与崔国辅相识,两人相知相伴,煮茶论文,志趣相投。安史之乱爆发后,而陆羽为躲避战乱,渡过长江,对长江南岸的山川江河、风物人情尤其是茶叶产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公元年,陆羽开始创作《茶经》。公元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陆羽所著《茶经》3卷10章,分别为:“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是中国茶完整、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系统的介绍了茶的起源、种类、制作、饮用、品质辨别等,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先河;壶中的茶唐代诗人卢仝隐居山林,以读书、写诗、喝茶度日,爱茶成瘾的他在收到好友寄送的新茶,品尝过后诗兴大发写了《七碗茶诗》。卢仝煎茶品尝,在连喝七碗以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几乎要飘然而去蓬莱仙岛了。当然,卢仝在每喝一碗的时候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一碗时,唇喉滋润,身心放松。碗时,烦杂孤闷的心绪荡然一清。第三碗时,帮助思想清明,激发诗兴灵感。第四碗时,身发轻汗,人间诸事都如云烟散去。第五碗时,肌骨都为之一轻。第六碗时,到了连神灵也能相通的境界。第七碗不能再喝了,只觉得腋下两股清风吹过,仿佛已成仙得道。碗中的茶卢仝能写出如此生动的诗文来描述喝茶感受,和他隐于山林、不顾仕进的生活态度有很大关联。每一碗茶,在卢仝看来都是一道深刻的体验,都是对自身内省的良好助剂。他的《七碗茶诗》道出了爱茶之人的内心独白,谈出了品茶当中的人生之道,成为了所有茶人的共鸣。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亦有“茶痴”之号。他的一曲“茶歌”,历经各个朝代,成了千年离骚,万古绝唱,爱茶人每每喝茶都会想起这首茶歌,经久不衰;诗人骚客嗜茶擅烹,每每与“卢仝”“玉川子”相比。杯中的茶饮茶发烧友乾隆爷对茶也是到了痴爱的程度。民间流传着很多乾隆与茶的故事。他曾四度到西湖茶区饮茶采茶,还把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派大臣管理,每年都要采摘制作进贡。他倡导重华宫茶宴,首创“三清茶”,还特制银斗,量天下名泉,用以烹茶。他一生共创作茶诗多首,数量之多,不仅在历代皇帝中,就是文人学子中也很少见。一杯茶晚年退位后,他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自得其乐。据说,乾隆决定让位时,一位老臣曾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爱茶一生的乾隆却端起面前的一杯茶,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道出了这位九五之尊对茶是何等的痴迷。爱茶中国茶文化是一幅清新隽永、飘逸洒脱的山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色古香、源远流长;伴随着茶文化发展的是爱茶人,这里把那些喜欢喝茶、欣赏茶、爱茶成瘾的人一并叫做“茶痴”;为何用茶痴一词呢?因为他们对于茶的喜爱与风花雪月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从骨子里透着的、与生俱来的茶性茶痴对于茶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是他们让人们知道这个世界有茶的存在,无茶痴就无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79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