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小鹰故事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怀有对远方的向往,至于这个远方是何处,有多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捡拾到某种自己遗落了的东西,它来自内心,让你感到自己更完整了一些,更接近自己了一些,比如纯粹与真诚的品质、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没有人会拒绝这些美好品质与关系状态,这些我们生活中的稀缺资源,一旦寻找到便弥足珍贵。
“凡事多长个心眼儿”,“要提高警惕,少跟陌生人打交道”……来凉山前被反复叮嘱这些“注意事项”,关于大凉山和彝族的种种传闻也难免让人惶惶不安。然而一晃来了已有两个多月,那套城市生存法则似乎还从未派上过用场。前几日,其他项目点的小鹰来大凉山串点,初到当晚的经历让我想到最初的自己——
佩琦在成都参加刘邵华分享会时因为让座认识了一个彝族姐姐,仅有过一次照面,留下了联系方式,说是到西昌后来找她。想着多认识个当地人,聊聊天了解一下也好,于是便跟这个姐姐取得了联系,痛快答应请我们吃饭,也许是习惯了把“回头联系”、“记得到时来找我”、“下次请你吃饭啊”诸如此类的话当做双方都默认的套话,当只有一面之缘的人邀请你吃饭的时候总有些芥蒂或是不好意思。开始还很纠结要不要去,如此唐突的联系会不会太麻烦别人,甚至还在没有拨通电话的时候猜测人家是不是不想搭理我们,几番周折后还是应了约,聊得很是开心。
这让我想起初来凉山时认识的几个彝族人,比如坐车偶尔聊天认识的阿罗哥、海来、倪老师,以往只是把客车当做一个流动的封闭空间,其中发生的交集在下车后随着各自各奔东西也就散了,然而在这里似乎不是,当时自己也只是随口一说的“回头找你玩啊”或是“去找你吃饭啊”竟总被当真,于是不时会收到询问何时来的消息,会收到关于是否适应环境的问候,会收到是否需要什么帮助的关心……
说实话,一开始并不适应,来自陌生人的关心难免让人多一层猜忌与警惕,“凭什么”的问题总是会第一时间在脑子中冒出来,然后得到的答案就是“一定是有某种目的”,人心叵测总比白水鉴心更值得铭记,真诚多少掺有水分,在难以判定的情况下,一律判为“伪”总比判为“真”安全一些。
到了乡下以后,同孩子们接触的时间多了,在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让我逐渐感受到了那种流淌在彝族人血液里的热情、洒脱与真诚。
上山摘野果子
比如在我去厨房拿洗洁精的功夫,他们已经在帮我洗碗了;端着盆去打水洗衣服,回来发现他们不知从哪儿找来了水桶并帮你接满了水;洗头的时候,倘若碰到他们也在洗漱,那么洗头的效率便会极其低下了,因为会有5个人一起帮你洗头,有负责抹洗发水的,有负责梳头的,有负责冲洗的,有负责接水的……在山上不小心被荨麻划到皮肤,几个孩子忽然跑掉,回来时手里拿着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小心翼翼把它碾碎敷在我的胳膊上,一会儿便消肿了;走在路上会收到孩子从山上采来的一大束花,气喘吁吁地跑到你跟前,擦擦额头的汗珠头也不抬地把花递给你,还没等你来得及说喜欢或谢谢,他们已经飞快地跑开了,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正躲在某个地方看着你偷笑呢;当周末领到零花钱时,会收到他们给的小零食,可千万不要因为顾及到他们的家庭状况而不接受,他们义正辞严的表情还真让人有些害怕。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李冕
以往支教也好,带儿童小组也好,也常收到来自孩子们的“好意”,但我知道多数是在讨好,这并不涉及品质问题,面对我这么一个外来老师,这种行为很正常。但是这里的孩子不一样,没有我以往接触过的孩子身上的“精明”,在接受他们对我的这些“关照”时,我也没有很多身为受惠者的不自在,我可以大胆的要求他们帮我一起完成某件事,就像朋友一样,一起游戏打闹,唱歌跳舞,在山中奔跑,在河中趟水,爬树摘果子,下水捞鱼,上蹿下跳,不亦乐乎。
采摘野板栗的孩子们
现如今,想到自己起初的怀疑与不信任不禁暗自羞愧。这里总有“说吃就吃的饭”、“说喝就喝的酒”、“说串就串的朋友”,管他认不认得,一时聊得开心便可以是朋友,哪有那么多猜忌与怀疑,正所谓“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相信唯有真诚才可以换取真诚,少用太多功利主义的心思去判断或试探他人,一旦被识破恐怕在这里是很难找到朋友了。
本身也是随性之人,所以还蛮喜欢跟这些彝族人相处,简单自在,只需做自己就好。那天中央民大的李老师跟我感慨,18年前来此地调研,十八年过去了,对凉山似乎总是念念不忘,想着一旦有机会一定会回来,这种感情很难表述,不是当地人,也没有待过多长时间,为什么会有这种眷恋和情结?讨论一番,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李老师说,在凉山的时候,他的状态同平时不太一样,往常收着的部分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或找到回应,对李老师这种感受深表认同。
彝族新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怀有对远方的向往,至于这个远方是何处,有多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捡拾到某种自己遗落了的东西,它来自内心,让你感到自己更完整了一些,更接近自己了一些,比如纯粹与真诚的品质、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没有人会拒绝这些美好品质与关系状态,这些我们生活中的稀缺资源,一旦寻找到便弥足珍贵,所以才会十几年仍然念念不忘吧。
-OVER-
本文作者李冕,友成小鹰计划级学员,目前服务于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
友成基金会小鹰计划: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发现具有远大志向和天下襟怀的青年,支持他们深入中国基层乡村,通过为期一年的社会实践,参与到小鹰计划在基层项目点精心挑选出的乡村生计、乡村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项目工作,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最终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改变。
本期责编:王艳艳;版面设计:赵南;总编辑:郭建光;执行主编:张羽漫;总编审:汪亦兵;顾问:葛继延。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