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年10月诗刊读后感丨吕刚
文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吕刚
好多年没这么认真地阅读一本诗歌杂志了。
因缘际会,这段时间,我断续而专注地读完今年10月号上半月与下半月两册《诗刊》,共计个页码的诗作与评论文章,很受触动,感慨良多。沉静下来,理一理思绪,谈谈我最切心的几点感受。
时代的和声。这是我阅读10月号两册《诗刊》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正如诗人西格弗里德·萨松写道:“每个人忽然都迸发出歌声;/于是我心中充满欢畅”。这时代的和声,源发自每个人内心的自由之声。细检这时代大合唱的音声,主要由三股声力聚合而成——时代精神的高歌、生活情谊的唱叹与生命意志之沉吟。
金秋十月是收获之季。也恰逢共和国七十岁生日。上半月刊“新时代”栏目以“我和我的祖国小辑”为题,推出胡丘陵、简明、阿华等七人歌咏祖国新貌及赞颂建设者的诗作。胡丘陵的《中国高铁》以质朴、有力的诗句,状写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家精神与面貌的改变。“神州大地的纸张上”,“中国高铁,终以汉字狂草的速度/在时光盾构的隧道穿行”;“中国高铁,一个乡村一个乡村打着招呼”,“轻轻地跟每一个城市聊几句/便风驰电掣”地前行。胡诗人笔下的“中国高铁”,既是写实,也是象征。它是新世纪现实中国的写照,也是新时代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征象。
阿华的组诗《你好,水兵》抒写了一群当代军人的新形象。这里有刚刚“戴上沉甸甸的肩章”“青春正式起航”的“列兵”(《列兵同志,请入列》),也有“祖国,如果需要/我愿为你再一次穿上军装”的“退伍的海军航空兵”(《退伍的海军航空兵》),有“手指在键盘上舞动/就像一束光追逐着另一束光”的通信女兵(《铿锵玫瑰——献给海军通信女兵》),也有被爱人爱了三十年,还将继续被爱三十年的英俊水兵(《你好,水兵》)。
马飚的组诗《送你一块铁》赞美脚踩大地的劳动者,任慧君的《如果将来——致敬“天眼”之父南仁东》歌颂仰望天空的科学家。这些诗作朴实、大气,抒写的是国家的建设者、守卫者的庄正形象,抒发着新时代的堂皇大音。
下半月刊“诗旅·一带一路”栏目推出一组十五人的《佛山诗歌小辑》。刘立云动情地抒写“南风从南海方向吹过来/从丰饶的珠江三角洲吹过来”,“南风”“吹着大地上的好山好水/他们的好日子/就像他们烧出的瓷,晶莹剔透”(《南风吹》)。蒲小林生动地描绘“在佛山之南,火焰一燃五百年,只为/给风造型”,“当土窑被烧成龙窑,火焰成为/风的旗帜”(《南风古灶》)包悦借对“汉陶馆的陶俑”之追问,溯源历史,面向未来,深情地“在佛山回眸青春”。(《在佛山回眸青春》)诗人们以自己个在的视角、切身的感受,抒写一城一镇的古风新变,一事一人的情迁志转。折射“一带一路”经济新政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新景况、新变化。是新时代精神的一个现实标本。
生活情谊——乡情、亲情、友情与爱情等情愫,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底,是诗的永恒主题。虽说这类诗作常见不鲜,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手法表现各自的情感经验,其作品定会含有独特的诗艺性与审美价值。
上半月刊“气象”栏目编发了满全、卜用、李章斌等七人诗作,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满全的《阿尔山》写边陲小镇阿尔山,它“茂密的森林如同少女的思绪”,“丰满辽阔的姿态”“如同上帝的背影”,以虚状实,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神妙、壮美的山景图画,也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张建星的诗用一个梦中独特的细节——“凌晨六点/您用最后的力量/轻轻咬住我的手指/向您的儿子/做最后的告别”(《疼和痛的思念——致父亲》),来写父子间的生死深情。这种质朴而感人的诗艺肌理,只能出自生命的创造。不会是诗人凭空的虚构。
下半月刊“银河”栏目十二位诗人的作品也集中在对家乡人情的歌咏。马占祥写乡野所见,“风吹草低:原野上的人轻轻俯下身子/有一粒籽,被捡起来”(《野草歌》)叶来写触景之情,“风过枋湖路/对面别墅成群/噢,这就是两年前的工地,/有星星的夜晚,我蹲在矮墙上给你发短信”(《卡车在夜晚沉闷地经过》)。荫丽娟写不一样的“爱情账”:“要用一生的时间/做出一笔糊涂账/算不清你也厘不清我”(《会计思维》)……乡情、爱情或友情,这些看似熟悉而又抽象的概念,自每个诗人的独特经验落实到纸面上,无不带有地域、时代的痕迹,个人生命体验的烙印,必然传达出新鲜的陌生感与现实的触动感。这才是真切的诗意、诗力之所在。10月号《诗刊》上,这类优秀诗作不少。恕不多言。
生命意志之沉吟,是一种最深沉、最具生之价值与底气的声音。生命意志之于诗人来讲,就是对生命状态的体验、省思与诗艺表达。
上半月刊特别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