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身体概念的生命伦理学分析
雷瑞鹏,邱仁宗.身体概念的生命伦理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41(18):1-6.
雷瑞鹏雷瑞鹏1邱仁宗2
1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
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作者简介:雷瑞鹏(-),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命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
通信作者:邱仁宗(-),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及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生命伦理学研究所所长,TheHastingsCenterFellow国际哲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生命伦理学、实践伦理学、科学哲学、医学哲学。
摘要:是一篇有关人的身体的性质和特点的评述性论文,主要讨论身体对人的重要性、身体是什么、身体属于谁、身体部件的商业化以及作为生命礼物的身体等诸方面的问题。强调人是赋身的行动者,身体不仅仅是心的容器,更不是精神或灵魂的坟墓,身体在一个人的发育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身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环境;身体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商品,在死后是一件生命的礼物,既要回归社会,也要回归自然;身体权是受到高度限定的权利,身体部件的商业化不能得到伦理学的辩护。
关键词:身体,赋身,财产,商品,身体权,生命的礼物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使用人体及其部件的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在科学家、哲学家及管理者之间也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将集中讨论身体对人为什么重要、身体是什么、身体属于谁、身体部件商业化以及身体作为生命礼物等问题。笔者要指出的是,在撰写这篇评述性文章中,英国学者AlistairCampbell[1]1的著作《生命伦理学中的身体》(TheBodyinBioethics)对我们的帮助最大。
我们遇到过不少的案例,例如,一位贫困农民为了救治自己患血癌的女儿而愿意卖肾;医院对自己去世的独生女儿尸检,医院留下了女儿的舌头,而有的家属发现医生留下了病人的骨头标本;在改革开放初期某省卫生局领导号召农民“卖血脱贫”等,这些案例提出的问题有:穷人卖肾救治重病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医生尸检后留下标本为什么不可以?某省发展血液经济“卖血脱贫”有什么不对?这些都涉及身体是什么的概念性问题以及如何对待身体的规范性问题。
1身体为什么那么重要年,英国一对夫妇得知她们已经去世的女儿的舌头仍然保留在给医院里,非常震惊,但医生认为非常自然,英国组织专门委员会对其进行调查[1]13-14。这个案例可以提出这样一些见解和问题:尸体及其部分与无机物一样都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的客体而已;科学的观点(舌头不过是物质)与老百姓的观点(舌头是象征)的分裂应该如何看待?家属的反应是感情用事吗?理性的不带个人色彩的看法有什么问题?
身体似乎很重要。例如,有一些歧视与身体有关,如肤色、高矮、外形;隐私的一部分是身体的隐秘部分;身份标识也是与身体有关,如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美容术很时髦,如做双眼皮、隆鼻、隆胸、断骨增高等都是因为对自己身体某些特征不满意而做手术;人人都要衰老,那是身体各系统的退化,包括眼睛、牙齿、皮肤、脑、性功能等;死亡也与身体有关,如死后器官如何处理,是否同意做尸检,是土葬还是火化等。那么身体是什么?不过是心的容器(containerforthemind)[2]吗?
2身体的特点笛卡尔是现代科学医学之父,提出“我思,故我在”;心身两分,身体类似机器,如钟表;人(person)的独特性在于心,身不过是容器;人(humanperson)是“机器中的幽灵”(theghostinthemachine)[3]。这种观点的积极方面:将人体去神圣化,人体可以被观察、研究、干预,从而促进了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发展。“一打开尸体,疾病的黑暗面像黑夜一样被照亮并消失了。”[4]但这种观点强调心、精神、理性的超验的自我,轻视身体。
认知科学提出“赋身的认知”(embodiedcognition),认为智能、行为是与脑、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出现的;提出“赋身的行动者”(embodiedagent),认为在人工智能中一个智能的行动者通过处于环境内的物理性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显然,不管是认知还是行动都不在身外,也不在环境、世界之外。同样,自我也不在身外,不在其他自我之外,不在环境之外。它们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是有漏洞的(leaky),非局限于内部的(uncontained),也不能局限于内部的(uncontainable)。理性主义者希望有一个纯粹的身体,使得能够进行纯粹的思维,这是神话。我们不能避免与他人、与我们居住的环境之间的互动联系[5]7。
许多哲学家往往只看到身体对人的负面影响,甚至称“身体是坟墓”。从柏拉图到基督教,都认为身体是精神或灵魂的囚室或坟墓(somasema)[6],身体的欲望是罪恶的温床,感官是骗人的,掩盖了实在的本性(类似中国哲学家王阳明所说的“去人欲,存天理”)。要是能摆脱身体及其引诱,能够清楚地、不带感情地思考,那我们的心、精神或灵魂那有多好啊!与这些哲学家不同,康德说[7],没有被感知对象的概念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被感知对象是盲目的(Conceptswithoutperceptsareempty;preceptswithoutconceptsareblind)。鸽子想:要是我能摆脱空气的阻力该飞得多快啊,但摆脱空气就飞不了。
现在的医生也轻视人的身体,将病人看作一部生理机器,无需注意病人的想法。诊断和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