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知行合一杨晶晶王守仁稻盛和夫的人
”崛起的士人”与“认知坚毅”(三)
——王守仁、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对培养“认知坚毅”的启示
杨晶晶
写在前面:“崛起的士人”与“认知坚毅”(二)是从中考复习课的角度探索如何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用“认知坚毅”解决试卷上的复杂题目,那么这次,我希望跳出课堂站得高点,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究名人艰辛而精彩的人生,希望得到些“认知坚毅”在打通“活法”方面的启示。
一
中考结束的那天晚上,坐在阳台上吹着凉风,面对昏暗的天空和闪耀的霓虹,突然想起电影《东邪西毒》中的一句台词:“我在门口坐了两天两夜,看着天空在不断的变化,我才发现原来我到这里这么久,却从来没有看清楚这片天空”。
本以为自己比较深入了解了“知行合一”,却发现很多理解局限在自己“象牙塔”中的人生经历里,局限在讲述这种哲学的书本中,这种感受很有挫败感。
我尝试去想象多少个世纪以前,12岁的王守仁在蒙古骑兵出没的居庸关外纵马奔腾、豪情快意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会试落榜、铩羽而归的王守仁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34岁的那个王守仁在跟风上书、挽留忠臣之后被刘瑾处以廷杖的夜晚,他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革去功名被贬去穷山恶水、荆棘丛生的贵州龙场驿站,一路上还要面对特务的追杀的王守仁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任江西巡抚的时候面对疯狂至极、作战勇猛、消息灵通的土匪时,他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空;宁王叛变,好友慷慨就义,身陷没有兵、没有将,也没人管,四周都是宁王的人,天罗地网、无所遁形的兵法称之为“绝地”的时候,王守仁看到了怎样灰暗的天空!
父亲的训斥、格物致知的执着,刘瑾的廷杖,龙场的悲凉,悲愤的逃亡,平叛的奋战,多少官场的风波,刀光剑影,几起几落……经历了这些,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困境可以扰乱他的心,他已然达到了“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也催生了王守仁式的“知行合一”:我王守仁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尽管存在困难、障碍令人沮丧,但是这种困难和沮丧使得我更愿意追求真知灼见和真相;尽管遭受非人的对待和打击,但是依然信赖推理、遵从理性、头脑清醒;尽管世道艰难、前路复杂,仍能清晰认识自己的目的——除恶务尽、匡扶社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一直有与困惑和复杂问题长期斗争的觉悟!
从他的经历不难看出,“知行合一”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认知坚毅”!
它不是书本可以教会的,也不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学到的,它需要自己亲身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困境,但是又不得不负重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真正的觉悟什么是属于你自己的“认知坚毅”,这个厉害之极的武器才会化入你的血脉,让你在面对无数个昏暗的天空时,依然能血脉膨胀!
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很多人把王守仁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海瑞、张居正、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等为什么都是王守仁的忠实粉丝?因为唯有“知行合一”或者说“认知坚毅”可以帮助一个人面对复杂、可怕的局面,战胜不可战胜的困难。
(东乡平八郎:日本海军大将,日本“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成为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
稻盛和夫: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强。)
对“认知坚毅”的实践,日本人中优秀的一些代表做得很棒!接下来我们走进稻盛和夫和日本一些优秀实业家的世界中,去寻找“认知坚毅”的影子。
二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这样的过程终究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稻盛和夫《活法》
如果你问稻盛和夫,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会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我认为,稻盛的成功就是“认知坚毅”最好的广告。
稻盛和夫是如何践行他的“认知坚毅”的?
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的思维的产物,成功学每每强调的内容大多都和思维品质有关。他一生坚信“心不唤物,物不至”,只有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将它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化为一句简单的俗语:“心不想,事不成”。因此,要想做成一件事,首先考虑我要达到什么目的,并坚定信念“我必须这样”,渴望实现的愿望要非常强烈。
稻盛和夫一直念念不忘一件事,在他才开始创业的时候,和一群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一起去听还没被神化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做讲座,松下先生谈到著名的“水库式经营”(景气时要为萧条时做好物资财力储备)时,几百名听众发起了牢骚:你说啥呢,咋们买票来听你“摆活”了半天,就是想听你家的“水库”怎么修起来的,你却一直在强调建水库很重要,对我有啥用呢?甚至有一位听众站起来质疑松下先生道:“如果能实现水库式经营,当然很理想,但是现在经济太不景气,大家每天挥汗如雨、恶战苦斗才勉强支撑,你不如教教我们怎么建水库,说其他的有什么用呢?”松下先生沉默片刻,应对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必须要建水库,你必须这么想。”听了松下如此作答,全场一片哗然,非常失望。但是,稻盛和夫没有失望,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犹如电流通过全身”。
“你必须得这么想”传递了一个道理:确立目标非常重要。“造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窍门,无法教授,但是有“建水库”的目标并且愿望强烈是一切事情的开始,这个开始非常重要。清晰认识自己的目的(理想)并执着于实现它,是“认知坚毅”的一个大前提。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执念后,我们来看看稻盛先生是如何实现目标的。他主张在头脑里反复、周密地推敲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通向成功的路会变得很清晰,仿佛自己已经走过一遍。也就是说,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模拟、演练在创造性工作中非常重要。稻盛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强调要做出“会划破手”的完美无缺的产品。(理想的、没有瑕疵的、无可挑剔的产品会让人摸一摸都觉得损坏了它,如果冒犯它,“手就会划破”。)
在要做的事情的构想阶段,他会大胆想象,营造乐观气氛。将构想转到计划阶段的时候,乐观派的他就变成了“被害妄想症患者”,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和备用方案。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他会再次强调乐观精神,鼓励大家坚定地采取行动。毫无疑问,稻盛和夫的这种“被害妄想症”式的做法,是信赖推理、遵从理性、头脑清醒的表现。
宕开一笔,日本的企业家几乎都是“被害妄想症患者”,且看另外一位日本企业家大场满郎先生的名言:“我并没有那么神勇,正好相反,我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正因为胆怯,我就不能不作细心、周密的准备,恐怕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如果冒险家一味大胆,我认为那就是他直接的死因。”
心中执着于真理,并辅以小心、谨慎、周密为基础的勇气,再加上锲而不舍地干到底的精神,结果只能是成功。
京瓷初次接到IBM大笔零件订单时,规格要求极其苛刻。经过努力做出来的自认为已经完美的产品被悉数退回,退回原因是尺寸精度不够,但是当时的日本连测量这种精度的仪器都没有。稻盛和夫也多次想到过放弃,可是,当时的京瓷还是个没有名气的中小企业,如果做好IBM的订单,对于提升京瓷的技术水平和扩大企业知名度大为有利。他激情地鼓舞沮丧的员工全身心投入,做好一切该做的事情,将能够想到的技术全部投入,但是进展依然不顺利。接下来,让我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他面对茫然站在陶瓷炉前沮丧之极的技术人员说道:“你向神灵祈求了吗?”其实他是想表达:“你是否已经用尽了你的全部力量?”通过异乎寻常的努力,工厂连续两年多超负荷运转,京瓷终于顺利出货。这个例子是不是让你看到“尽管世道艰难、前路复杂,仍能清晰认识自己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一直有与困惑和复杂问题长期斗争的觉悟!”这些“认知坚毅”特有表现的影子?
稻盛和夫是一个相信人的能力无限的人,也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真正的“认知坚毅”的人。他认为,目标看似高不可攀,但绝不退缩、倾注热情、拼命钻研,这样做,人的能力就能提高到连自己都惊讶的地步。我们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认知坚毅”会唤醒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洪荒之力”。
稻盛只是一个例子,日本战后满目疮痍、经济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拼杀出的一群起于式微,享誉国际的企业家,这些人都是“认知坚毅”的践行者!我用福泽谕吉的名言结束对日本企业家们的探究:
思想深远如哲学家,
心术高尚政治比元禄武士,
加上小俗吏的才干,
再添上土百姓的身体,
方能成实业界之俊杰。
——日本企业家?福泽谕吉
这段话,一一对应了具备“认知坚毅”思维品质的人的所有特点。不光是做实业,做一切事情,均可以此为参照,只要你想成为一个“认知坚毅”的人。
很多年前读《菊与刀》,对下面这段话感受并不深刻,开始研究批判性思维后,我发现对它感受至深:
刀与菊便是这样一组矛盾。很大程度上,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的;是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的;是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的;是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的;是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的;是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的;是既勇敢而又懦怯的;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毫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自己的罪恶感所击倒。他们的士兵规规矩矩,但骨子是里他们又生性叛逆。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具备这些特点,这个民族也曾在历史上数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但是,辨证地看,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正在于此段话中。刀与菊的这组矛盾是为了达到目标,面对不同的环境、情况的自我调整和妥协,是“认知坚毅”的一种表现。
三
写到这里,和我写“认知谦逊”一样,我又想起了恩师王君老师。王君老师的可贵在于纯粹、执着、独创和不断更新。她是我最敬佩的人,是集合美好思维品质于一身的人,一个真正拥有“认知坚毅”的人。
她在纷繁错乱的红尘人生中一路驰骋纵横着,通过自身奋斗,跻身70后大师行列。我记得《一路修行做老师》的序言里写道:“她本身就是一面大鼓,或者一排编钟,无论怎么放低音量,敲出来的声音都是洪钟大吕,藏都藏不住”,我深表认同,王君老师一直执着于敲击出青春语文的轰隆,又好似编钟,浸润震撼着许多一线老师的心灵。
三年前,我鼓起勇气当班主任,又恐惧于自己能力不足,反复阅读、批注师傅的“一路修行系列”,渴望从中获取力量。最近,班主任工作尘埃落定,又重读《一路修行做老师》,自己当年的批注已经些许发黄。再次看到这段文字:
初到北方,举目无亲,水土不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受到挑战。很长一段时间,完全找不到感觉,耳边全是否定质疑声。把自己连根拔起的感觉痛得钻心。那日子过得,窝囊透顶。好几回,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只有告诉自己只能选择坚强……我知道我没有回头路……所以,我得扛住一切。
——王君《一路修行做老师》
读到这里,我想起师傅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看到书架上陈列的越来越多的师傅的大作!不由自主地在这段话旁郑重写下四个字——认知坚毅!
作者简介: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获得者并代表重庆说课,全国课堂教学大赛,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庆市级论文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全国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散文十余万字,参与编写教材辅助读本一本。一生俯首拜阳明,信奉“知行合一”,渴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