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美好生活行动派音乐与生活都是美好的,只要
领教工坊作为一家企业教育机构,想倡导所有的企业人一起来做美好行动派。企业人应该成为今天的行动派,而不是明天的想象派,从今天起,就做一个践行美好的人。
一个个行动就像一颗颗投入生活的石子,必将激起美好的涟漪。千千万万的小涟漪扩散出去,就能成就美好生活,成就美好企业,成就美好社会。
正文字数丨字
预计阅读丨7分钟
“听懂”音乐,只需要回归你的本能
很多朋友之所以不去听音乐,就是觉得听不懂。其实,不懂音乐这件事,古已有之。
大家都知道,古代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善琴者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樵夫(砍柴人)钟子期。钟子期听到琴音,就说“洋洋兮若江河”。
接着俞伯牙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到马上就说“峨峨兮若泰山”。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
但是不久,钟子期就去世了。钟子期一死,不管俞伯牙弹什么,别人全都听不出来,他伤心至极,就把琴摔了,并发誓终生不再弹琴。既然没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演奏呢?
这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知音难觅的佳话。成语“高山流水”以及“知音”一词也来源于此。
这个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在告诉我们,音乐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果你听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说明你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总而言之是你的问题。
其实我告诉大家:
这是纯属观念的障碍!感受音乐的美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不懂音乐,其实是受了不良观念的影响。
我来给大家看段小孩的视频,看完之后我们再来谈我们对于音乐审美上,自己有什么问题。
欣赏音乐需要本能!感受音乐,是最基本的情绪反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实际上你会发现孩子是从来没有这种障碍的。那么我们这种障碍是怎么形成的?人的所有能力都是随着成长、教育提升的。可是我们的音乐能力呢?
我们孩子上学以后,学校的音乐课是怎么教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哪个主题……讲的都是理性知识。
记得一个中学老师跟我讲,给小孩放《野蜂飞舞》,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警察抓小偷、自行车、追逐赛、赛马……老师却说“全错”!必须答野蜂飞舞。
这样的一种教育,其实是背离了音乐最基本的美学品质。
美学品质是什么呢?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感受纯听觉的美,是最重要的欣赏方式;音乐是情绪的艺术,体验那种无可名状、难以言传的纯情绪感受,正是音乐最重要的欣赏方式。
大家所谓的听不懂音乐,其实是因为,你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艺术;用视觉性的、语言性的内容,感受音乐艺术。
我想告诉大家,就是因为这个观念的障碍,使得我们不能够享受音乐。只要捅破这层观念的障碍,只要我们每个人回到本能,回到天性,你就会发现,其实音乐是那么直截了当的感染我们。
对音乐的美,我们是那么的敏感。
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当你放弃了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当你放纵自然的音乐天性时,你就能够激活自己头脑当中各种各样关于音乐的感受,展开你自己的联想。这时候有人会问,我要理解错了怎么办?
我真是特别感慨,标准答案思维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就连音乐这样一门最自由的艺术,居然也蒙上了标准答案的阴影。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我们音乐圈里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演奏家,他们处理都不一样,理解都不同。请大家想想,如果要是连演奏都不同,听众的理解怎么可能相同?
如果我们看到两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人这样理解,一个人那样理解,你如何用对错来衡量?
所以其实我觉得标准答案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
我为什么这样说?大家想想,美术,是在规定的场景下展开的联想;文学,是在语言表述的范围内展开的联想。
而音乐本身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属性:
1.没有视觉性
他不提供视觉的信息,所以在每个人的头脑当中都可以展开自己无边界的联想。
2.没有语言逻辑
它的基本材料不是语言符号,不遵循语言和逻辑的运算规则,因此你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感受纯听觉的美。绘画是视觉的艺术,美食是味觉的艺术,每种艺术都有纯感官层面上的愉悦,都有它纯感性的价值,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作用。体验纯听觉的美,正是音乐的欣赏方式。
所以我认为:只要你爱听音乐,就是真正懂音乐的人。
到了这里,我想请大家记住两个口号:
●“音乐何须懂”
●“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在连接的作用下,自由地展开自己的联想。音乐是想象的艺术。我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一种心理学的现象,叫联觉。
联觉是一个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现象。我在做实验的时候选了音乐成人、非音乐成人、音乐儿童和非音乐儿童4组做联觉实验,最后没有差异。
音乐理解是一个超文化的,一种人的本能的、神经层面的规律。我们看文献,你会发现古代对音乐的描述词和现在的感觉是一样的,外国人和中国人是一样的。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欣赏音乐过程当中,你有你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真正的理解了音乐。
音乐是最佳的情绪管理工具
音乐能够直接改变我们的心理环境
越是外部环境恶劣,音乐的意义就越会凸显。
幸福是所有感觉器官愉悦的一种组成。其实我也特别想请大家去想一想,幸福是怎么构成的?过去咱们房子四白落地也能过,遮风避雨就行了。现在不行,要装修。装修改善了视觉环境,我们的幸福指数提升。
过去穿羊毛,现在穿羊绒和真丝,改善了我们的触觉环境,幸福指数又提升了。还有香水和香氛,改善了我们的嗅觉环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所有感觉器官幸福指数都提升了,只有一个感觉器官幸福指数是下降的——听觉。
噪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离我们越来越近。所以我一直想告诉大家,其实提升听觉幸福指数空间最大,相对来讲最容易,最便宜。
现在获得音乐也变得非常容易了,但是很多人不去欣赏,真的是太遗憾了。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人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最终会还原为情绪感受。
所有的环境最终会影响心理环境,所以音乐能够直接改变我们的心理环境。所以我经常讲: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难控制的自然环境下,如果你不能控制外部环境,你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环境。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直接了当,从本能层面上、神经层面上,影响我们的情绪,其他艺术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美术很伟大,但是美术是静态的,它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情感是在实践中展开铺陈。
文学很伟大,但是文学需要阅读、理解、想象。对于那样一种瞬间稍纵即逝的情绪变化来讲,文学来的太慢。
特别是我觉得音乐它能够填充我们整个空间,而这个空间被填充的过程,正是我们心里被填充的过程。
音乐能够激发创造力
一个人要想有创造力,有两个条件:
●自由的天性
●多元感性经验,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
我觉得多元音乐文化很重要。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情绪类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感性经验的多样性。
我给家长们一个建议:
小孩从小要听世界各地的音乐,音乐的多样性导致孩子感性经验的多样性。感性经验的多样性是创造力的前提,是想象力的基础。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我们很多朋友是很矜持、不苟言笑,笑不露齿,少年老成。我觉得这些褒义词来形容我们的孩子特别可怕。
如果一个民族要想有创造力的话,自由的天性、鲜活的生命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在某些工作情景下可以听音乐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听音乐,问我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我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注意分配的问题。音乐占据人的注意力是非常小的。实际上音乐有两个:
●占据你的注意力
●减缓你的疲劳,提高你工作效率,延长高效率工作的时间。
所以当你不需要全神贯注工作时,音乐会让你放松,让你保持高效率。但如果你需要全神贯注,实际上你也听不见音乐。
有一个心理实验,两组司机开车。一组不听音乐,一组开车听着优美的音乐。检测司机在突发事件当中的反应速度。结果证明,有音乐伴随下的司机反应更快。
所以大家记住,低智力投入工作,并需要高反应速度的时候,有音乐效率会更高。孩子成天做那些机械的、重复性的工作,完全可以听音乐。
音乐是灵魂的避难所
为什么我经常劝大家去接触经典音乐呢?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经典音乐情绪类型特别复杂,特别多。轻音乐、流行歌也挺好,但是这类音乐比较轻松明快,不能让人安静。
经典音乐能够让你静下来。而且流行音乐往往都有一个打击乐,打击乐给你带来肢体的律动,但是却不合你心灵的那种流动。蹦迪是一种方式,宣泄你生命的能量。
经典音乐才能让你大脑真正的放开,让你所有的事情都慢下来。
青主是中国的一个音乐美学家,上个世纪40年代的时候特别活跃,他有两本小册子,一个叫《音乐通论》,一个叫《乐画》。
在他小册子里面有两句话已经成了我经常说的话: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很多朋友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音乐是最佳的精神减压的办法——没有之一。
▲领教工坊联合深语者寄给大家一封来自世界之巅的音乐情书
有一个学科叫音乐治疗,是用音乐来解决人的心理问题,音乐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有很多操作规程。
有的人说,你在什么状态听什么音乐,比如说你得了什么病,听什么音乐,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音乐通过影响人的情绪影响人的行为,通过影响人的情绪影响健康,但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任何具体的疾病。
我觉得过于夸大音乐的作用,适得其反,我希望大家以更加理性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音乐的作用。
音乐治疗是一门科学,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唤醒他童年的伤痛,再通过音乐进入他的记忆深层,在催眠术的帮助下,疗愈他内心深处童年的创伤,这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这是一个专业,是需要专业技术训练的,大家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音乐。
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音乐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培养热爱艺术的国民,我们共同努力扫除阴霾。
我致力于音乐教育,特别开始致力于幼儿音乐教育,我给家长朋友一些具体建议。
1.每个孩子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
英国父母鼓励孩子会两件乐器。不接受音乐教育是人生的遗憾。我们家长现在让孩子要学习乐器,但出现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这个太遗憾了。
2.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识五线谱
不识字就是没文化,不识五线谱就是音盲。
3.每个家庭每季度至少听一次现场的音乐会
前段时间我见到一个企业家,夫妻都是金融投资成功人士,父母都是、名校毕业,一家6口人,过去5年来没有听过一次音乐会,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中国的精英阶层、高端人士不热爱艺术。
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文化艺术修养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不匹配,这是很罕见的。
4.应该把文化艺术消费列入日常常规支出,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的价值观
问答互动
Q
有一个网友问您,应该如何去欣赏流行音乐?
周海宏:任何音乐都可以直接听。如果是一般的听一听,不需要太多教育,因为流行音乐有非常鲜明的节奏,它的旋律相对不复杂,不需要太多指导。
当然,流行音乐还有一些内部分类,我们现在听的基本是港台日韩流行音乐,还有欧美流行音乐。有人引导固然好,但是多听是关键。
有人问银行家,银行员工是怎么区分真假币的?银行家说得特精彩,真钱看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假钱了。好艺术接触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了。
1.从小看好的东西,防止低俗化
我们现在每日涌现的音乐,有的好,有的不好,大家就都接受了,但是经典音乐过去几百年筛选出来的,都是好东西,要看好的东西,防止低俗化。
2.一个人的心智是成长的
我们的理性能力,比如说数学,计算越来越复杂,语言越来越复杂。人的感性能力也会有一个成长,如果一直看简单的东西,心智就不能成长。
我从来不反对大家听《小苹果》,但是我担心的是五六岁的孩子听《小苹果》。十五六岁的少年、三四十岁的成人、八十多岁的老人也听《小苹果》,这让人想到什么?想到国民的审美心智好像没有成长。
我的想法是完美的,人到四五十岁之前,所有的音乐都应该能够享受,才不枉为人生一世。我们来到地球上就一次,应该看最好的东西。
有时候觉得很遗憾,表面上现在文化内容很多,但是筛选能力很重要,建议听经典。
我不反对看宫斗戏、抗日神剧、都市言情剧,但是我更建议每周看一场电影,盯着戛纳金熊奖、金棕榈奖、奥斯卡外语片奖的电影,每周看一部电影,一年看50部、4年看部,看完这种水平的电影,你的心智水平、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会完全不同。
我经常坐飞机,甚至在飞机的商务舱,很多商界人士在看智商水平很低的戏剧,表演非常假,舞台非常艳俗,我觉得不是不行,但我觉得非常遗憾,这不是这个年龄段该干的事。
Q
网友很关心一个问题,现在很多民族音乐在消失,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您作为音乐家,您怎么看?
周海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年,2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大学四年级学生,我写过一篇文章,《危机中的抉择》,谈的就是保护民族音乐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悲剧的话题,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个哑巴音乐史。
为什么是哑巴音乐史?我们现在了解古代的音乐,完全都是靠文献的,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完整精确的记录法,只能靠口传心授一代代流传下来。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动荡,一次王朝更迭,就导致大量文化丧失,第二代人从头开始。每一次王朝更迭的时候,老一辈人去世以后,音乐就失传了,于是,一代一代的音乐在失传。
到年,袁世凯登基大典,最后一次奏响了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门类“宫廷雅乐”。从此以后,这个重要的音乐门类就没有了。
▲宫廷雅乐
年5月,刘天华先生在北京成立了“国乐改进社”,他开始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乐工,希望能够把他们记录下来,当然因为无资金,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到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起草一个民间音乐集成,但是这个集成记录的都是文字和乐谱,离实际差异非常大。
实际上,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我在此特别呼吁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人,记住,保护纯粹正宗的中国音乐是一个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保护正宗的传统音乐?因为现在进入了世界的大融合阶段。从世界的多样性角度来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个话,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越大,它对世界的文化贡献就越大。它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对整个世界的创造力和丰富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乐器
现在我们的中国音乐越来越像欧洲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越来越像汉族音乐,我们的歌手越来越喜欢欧美港台,以至于我们已经失去了大量真正的地道的,而且丰富多彩、极端精彩的中国传统音乐,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民族的艺术的丰富性,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关乎到孩子未来在什么样的世界下生活。这是一个国家级、战略级的大问题。
随着我们的语言越来越受制于表意的、实用、功利的需要,我们开始忘却了,语音本身也是一个艺术材料,也是一种美的元素。民歌里蕴含鲜明的感性的智慧,丰富多彩,这种材料在加速流失,这是个民族的一个损失。
为了未来的孩子,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的创造力,从现在开始应该保护原生态的、原样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
作者:周海宏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编辑:赵梦璇
排版:周香
#转载合作,请添加小助手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hanyu.wei
cl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