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共读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2不走运的孩子
各位好,今天是《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的第二天,我们继续了解这个不走运的孩子王——稻盛和夫。
这个时候的日本在战后重建,孩子们的课堂在室外,学生们干农活的时间很长。稻盛和夫在田里干活,悄悄地和几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一起合谋偷番薯烤着吃。
因为他烤番薯时冒出的浓烟被老师发现,稻盛就自作聪明里一边烤一边拼命煽风,想把浓烟吹散开,没想到老师闻到了气味,事情还是败露了,老师勃然大怒狠狠地教训了他们。
稻盛依然保持调皮捣蛋,老师还是不怎么喜欢他,他依然保持孩子王的状态,但是没有干过什么好事,都是一些馊主意。
记得有位投资界的老师曾说过,创业者在早期表现就是孩子王。从小具有领导才能,在小圈子里面得到了有效反馈。很多名人的传记里面也能发现类似的经历。领导力早期的呈现方式就是孩子王。但是这个条件占比是多少?也没有科学的依据。
他的父亲开始酿制烧酒,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酿造好的烧酒需要在黑市上卖掉,最后因为害怕私自酿酒的事情暴露而带来严重后果,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就放弃了酿酒。
从前面的信息了解到他的父亲谨小慎微,做事非常小心。但是迫于生计没有办法。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性格,选择了放弃。
走投无路的父亲开始制盐,用盐去农村换点食物,没过多久,又一次选择了放弃。
无奈之下,回到了原来的住址,临时搭建房子,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扩建了房间,但是房间盖得非常简陋,一到刮台风的时候就狼狈不堪。
这个时候的稻盛和夫身体已经恢复,重新回到了孩子王的地位,打架成了他的日常,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他也不放过。
他的父母好像只有理财方面意见不同,经常争吵不休,其他方面都表现出恩爱。按现在的科学来解释就是他们的父母财富观不同,父亲喜欢赚利息,母亲喜欢投资房地产……
这里再一次引用了《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了我的一生》,这本书在本章节中多次提到,可见母亲对于稻盛和夫的重要性。
这个时候的父亲,对未来已经失去了自信。母亲却表现出异常寻常的勇气和能力。
他先到郊外农户那里用自己的和服换粮食,当时城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他的母亲花了更多的心思,他家换来的部分粮食在黑市倒卖,接着用挣来的钱去二手市场采购和服,再拿和服去农家换大米,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经商的才能。
最后的稻盛和夫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川上,之后他俩一起上学、一起运动,毕业后一起找工作。
但家庭贫困的稻盛,上学并非容易。读高中的时候父亲就劝他赶紧找工作吧,不要读高中了。倔强的稻盛还是赢得了这一场辩论,他认为支持他读完高中是父母必须尽的义务。
因为高中教的内容和初中差不多,学生感觉不到上课和上不上课有什么区别,于是他们就开始沉迷于棒球,他的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
从此之后道圣不再沉迷于棒球,开始思考该如何帮补贴家用,他想到的还是继续售卖纸袋。“爸爸,重新生产纸袋吧,我负责去卖……”
从此之后的稻盛家重操旧业,制作纸袋了。一开始也不用购买什么机器,大家都是手工制作。平时一放学倒上去忙着四处卖纸袋,星期天更是从一早就蹬着自行车开始售卖。
开始的稻盛和夫漫无目的的四处转悠,结果发现效果很差。后来他将鹿儿岛划分为7个地区,每天只攻一个地区。这个时候的稻盛和夫已经懂得了如何聚焦。
今天早上还看到朋友圈里面有人推荐《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这种观念读高中的稻盛和夫已经在实践了。
后来他还雇用了一名小学毕业生,这位小学毕业生说他会骑自行车,结果当稻盛和夫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之后,他压根儿就不会骑。
这个时候稻盛一边帮那个孩子教如何做生意,一边教他骑自行车。后来他每天骑着车子和稻盛一起出门做生意,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一年。
考大学对于稻盛也同样失败,通过几番周折后考入了鹿儿岛县立大学。这里的稻盛已经改变了学习观念,他开始思考及格万岁还是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第一,这已经不是成绩的问题了。
他把奖学金和打零工的钱一半补贴家用,一半留给自己。毕业时就遇到了求职无门,他开始变得愤世嫉俗。“既然如此,干脆做个有文化的黑社会小混混算了……”
这个时候,他的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时这份工作又一次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份工作和他的专业不符,单位要求重写毕业论文。所以又一次从零开始学习,这个时候的稻盛,幸运之神突然开始眷顾他了。
不走运的孩子王似乎要结束了,他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还得到了老师的赞美。在学校举办的毕业论文发表会上,稻盛是第一个发表的,也是获得评价最高的。
内野正夫教授刚到鹿儿岛任职,这篇论文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这位教授还私下约稻盛喝茶,向他传授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从此以后的内野教授成为了稻盛无话不谈的终身心灵导师,稻盛的命运开始发生改变,或许就是他认为是及格万岁还是勇追第一的改变。
一件事,你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你做事的方法也就发生了改变,你的身边环境也会发生改变。
对照自己,过去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改变,之后的自己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不好了?
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明天见。
包有斐一起共读,一起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