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尽善尽美,中和之美孔子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5/4/1 15:12:12   点击数: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美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一、孔子的审美理想

孔子学说最重要的范畴是“仁”,这也是孔子的审美理想。在《论语》中,“仁”一共出现了次。比如:里仁为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等等。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最高的审美理想。那么,什么是仁呢?《论语·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孔子说:“作为一个仁人,自己要有成就,而且要使别人有成就,自己要显达,而且要使别人显达,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可以说是仁人信奉的道理啊。”由此可见,仁就是一种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仁者不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标准,对一己之私能够有所超越,也就是“泛爱众,而亲仁”。我们可以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再慢慢地推广到别人身上,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要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个人私欲有所超越,这个人就必定不妄为、不奢求,从而做到“君子坦荡荡”,达到“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指儒家知识分子那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仁是一种自由的、非功利的人生情怀,其实质是超越一己之私的自由精神,是一种美学精神的闪光。

二、孔子的审美准则

(一)“尽善尽美”的审美准则。《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起源于上古舜帝时期,是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武乐是周武王时期的音乐,其曲调隐含杀伐之气,因此稍逊于韶乐。孔子对韶乐与武乐的评价,表现出孔子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追求。“美”是对艺术形式的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内容的评价和要求,也就是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在对美和善给予区别的基础上,又强调了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道德评价与审美评价的统一。

(二)“中和之美”的审美准则。《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认为,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有一定的节制,这才符合礼的规范,才能达到“中和之美”。这里的中和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也是孔子的审美准则。

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学内涵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体现了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君子自我修养或接受教育的三个步骤,从诗开始,以礼立身,用乐来完成。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产生情感共鸣,对人的精神起到鼓励和升华的作用。

同时,诗歌不单单是情感的积累,也包含理性的因素,这就为“立于礼”提供了支点,使以理性为主导的“礼”具有温暖感。孔子所说的礼,实际上是等级制度明确严格的宗法制,礼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审美的角度看,礼实际上是一种制度美。但是,由于诗已经从情感的角度启迪了人们的理性思维,因此,礼也就变得不是那么冰冷和生硬了。礼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处世原则,在人的身上体现出一种散发着理性光辉的行为尺度之美。

孔子还认为,一个完美的人格,一定会有“乐”的境界相伴随。先秦“乐”的概念,不单单指音乐,而是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天子的乐队称为“八佾”,共有六十四人;诸侯的乐队六佾,共有三十六人;卿大夫的乐队四佾,共有十六人。这种关于乐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了社会的稳定的结构。如果随意改变,就是一种“僭越”行为。音乐所体现的这种秩序,是最美最好的。孔子的礼乐思想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政治伦理思想服务,强调文学艺术要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强调文学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爱国爱民,忧国忧民,这些都是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重视对人的审美和艺术教育,这不仅关乎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且关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完善。孔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一直延续至今。孔子的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美感和乐感的人生境界,让我们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和美好的精神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76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