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培根论人生之论善与性善

发布时间:2017/8/16 10:12:30   点击数:

欢迎走近一个伟大灵魂——弗兰西斯·培根▼

我所采取的关于善的意义,就是热心为人们谋利益,也就是希腊人所说的“慈善”,如果用“仁善”一词来表达这个意思,就显得略有不足。我把利人的习惯称为“善”,把利人的天然倾向称为“性善”。这在一切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品格中是最高尚的,因为他是上帝的特性;而且如果没有这种美德,人类就会成为一种忙碌的、有害的、卑劣的东西,绝不优于一种害虫。善与神学所要求的博爱的美德相符,而且他不会过度,只会有差错。过度的权力欲望使天使堕落,过度的求知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博爱是没有过度的情况的,无论是神或是人,都不会因为它而受伤害。为善的倾向在人性中留有很深的印记,以致这种倾向不向人类表现出来,也会及于其它生物。我们可以在土耳其人中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是一个残忍的民族,然而对禽兽却很仁慈,将恩惠施与狗和鸟类。因为据布斯贝休斯记述,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男孩,因为在开玩笑时撑住了一只长嘴鸟的嘴,险些被人用石头打死。在这种善和博爱的美德中,确实有可能发生错误。意大利有句奚落人的俗语:“他太好了,好的成了废物。”意大利的博学之士之一,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对此深信不疑,他以几乎是明白无误的语言写道:基督教信条把善良作为祭品奉献给暴虐不义的人。他这样说的确是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法律、教派或学说像基督教这样极为推崇善。因此,为了避免耻辱和危险,我们最好能知道这样一种优秀的习惯其错误何在。我们要努力利人但不要成为他人眼色和好恶的奴隶,因为如果这样就是软弱可欺,而软弱可欺所俘虏的正是老实人;也不要给伊索寓言中的雄鸡一颗宝石,因为他只要得到一颗麦粒就很高兴了。上帝的范例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他施雨露和阳光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但是他不施财富,也不让光荣和美德的光彩平等地照在人们身上:共同的福利要惠及所有人,但是特殊的福利则只给那些被选中的人。而且你们要注意,不要再临摹时损坏模本,因为按照神的安排,我们的爱己之心是模本,而对邻人的爱只是对模本的临摹。“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并且跟我走;”但是除非你要来跟我走,否则不要没掉你所有的财产,也就是说,除非你在神的感召下可以用很少的财产做出需要巨额财产才能做出的大量善事,否则你在灌注溪流时就会把泉源吸干。世上并非只有在健全理智指导下行善的习惯,某喜人甚至具有一种天生的行善的倾向,这正如在另一些人身上具有一种天生的为恶的倾向一样。较轻的性恶只是表现在脾气暴躁,刚愎自用,喜争好斗,固执己见,等等;而较重的性恶则表现在嫉妒和加害于人。这种人可以说是利用别人的灾难发迹的,并且总是落井下石:他们还不如那些舔拉萨路的疮的狗,而且像那些总在人的伤口上飞来飞去的苍蝇。憎恶他人的人,总是诱使他人自缢,然而他们却从未像泰门那样,用自己花园中的一棵树来做这个用途。这样的性情真是人性中的大谬,然而他们却是最适于造就大政客的素质。他们就像肋材,最好用来造船,因为船是注定要颠簸的,但不宜用来造房,因为房屋要立得很稳。善的内容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个人对异乡人宽厚仁慈,彬彬有礼,那就表明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心绝不是与其他陆地隔绝的孤岛,而是与其他陆地连成一片的大陆;如果他对别人的痛苦悲哀富有同情心,那就表明,他的心恰似那种为奉献止疼香膏而使自身受伤的名贵树木;如果他对别人冒犯他的行为乐于既往不咎,那就表明他的心灵高踞于易受伤害的处所之上,因此它是不会受到伤害的;如果他对小恩惠也表示感谢,那就表明他看中的是人们的心意而不是他们的钱财。但是最值得提出的是,如果他像圣保罗那样尽善尽美,即为了拯救他的弟兄甘愿受基督的诅咒,那就表明他颇具神性,与基督自身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方法
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33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