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一年都没读完一本纸质书的人,没资格再叫知
越不看书,抽象思维越衰退,大块文字就越看不下去;只看短平快的导致抽象思维能力就进一步衰退,恶性循环,最后只能看得懂大白话。长此以往,提笔忘字,书看不进,简直已经沦为半文盲状态,怎么还好意思管自己叫“知识分子”呢?
本文作者:肥肥猫
现在的小学生肯定不知道了,在当年我们80后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老师会需要我们做两种今天已经不会再有的作业——文摘卡和剪报。
文摘卡是一种摘抄看过的书里的核心内容的小卡片,内容需要用手抄,并且要在适当位置标明序号以便将来自己查阅。大概长这样:
剪报则顾名思义,那个年代人人每天晚上都看一种叫报纸的东西,老师会要求大家把每天报纸上好的文章用剪刀剪下来,然后用浆糊糊到一本本子上存档。
当年剪报我挺乐意做的,新民晚报有个很好看的栏目叫夜光杯,不知道要剪什么的时候盯着叶永烈的文章和夜光杯剪就行了。
但是文摘卡就恶心了,因为需要手抄,工作量一下子翻了好几个级别,每次寒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最烦的就是补这个玩意。
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实在太过潦草应付,被老师挂出来骂,我还信誓旦旦的回击说:将来大家都用计算机了,谁还会用这玩意儿!
一语成谶。
尽管当年我回击老师的时候,计算机还只能3.5寸盘和最初代的金山WPS,但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信息化一日千里。到了现在绝不会有人再用手抄大段大段的书籍了——大家时间那么宝贵,当然要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至于报纸?现在每天坚持看报纸的人,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整个报纸产业都快消失了,以后想剪报都没得剪。
互联网对阅读时间的争夺是压倒性、摧毁性的。慢慢的,现在我们已经不看报,不写字,甚至我慢慢发现很多字都不会写了,让我回去考中小学语文期末考试估计够呛。
而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好像也并没有用在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读书上。
大量的闲暇阅读时间被用在读微博和论坛帖子这类东西上了。这类碎片内容,永远读不完的,每天都有更新,就算不更新,存量内容也足够你看到死了。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一直很警惕——我们的思考链条越来越短了。
因为人的大脑就和肌肉一样,是需要经常锻炼的,用进退废。纸质书的结构更宏大,句子结构更复杂,内容需要前后联系的更多,这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抽象思维。
而碎片化互联网内容则相反。知乎算得上比较有内容和深度的咨询平台了,一般一篇答案不会超过字,现在高赞答案也越来越短,恨不得几十个字就几千点赞。
于是成为恶性循环:抽象思维越得不到锻炼,大块文字越看不下去,只想看短平快的,短平快看多了,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下降,思考链条进一步收短,只能看得懂大白话。
长此以往,字不会写,书看不进,简直已经沦为半文盲状态,还好意思管自己叫“知识分子”吗?
当然,很多人不再看纸质书的原因和我当年反驳老师是一样的,觉得看书这件事的效率和搜索引擎一比,简直太慢,效率太低了。
是没错,如果你只是想了解“北京最好吃的涮羊肉是哪一家”、“年内存条价格”,那肯定是搜索引擎比看书块多了。你去图书馆泡一个星期都不会查到年内存条价格的。
但一旦你需要系统性,深度的了解一样东西了。比如你是个小老板,突然被员工告上劳动仲裁;或者你想换一份工作,又对新行业一脸懵逼的时候,你上网,上论坛,上知乎查上三天三夜,不如直接买本书,一个晚上迅速入门。
不看纸质书而只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是空守宝山而不入的行为。因为纸质书从撰写到发行,从作者到编辑,投入的时间、心力、审核、以及谨慎的程度,不是网上那些键盘侠随手打几个字能相提并论的。
但今天就是有一群蠢货,会拿着百度知道上的垃圾去质疑受了n年专业训练的医生和律师,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我从一个互联网信息狂热爱好者,兜兜转转又回到纸质书狂热爱好者,也就十年的时间。但经过这十年,我对当年语文老师要我做文摘卡的要求已经能理解了。至少,我能理解他的动机,并不是单纯的消遣我的时间。今天我自己也写文章,平时读书时,依然会摘录,这些都是写文章的素材。
文摘卡这个东西,其实是信息匮乏年代老一辈学人留下的习惯,因为那个年代书籍昂贵,大部分大部头的经典著作都在图书馆里,很难长期留在身边查阅。
当年很多留洋的中国学者面对牛津剑桥的图书馆,只能用这种方式像海绵一样的狂吸知识,多抄一点是一点,然后把文摘卡一整理,带回我们贫弱落后的中国,那就已经是一门课的讲义了。
所以这种对书籍深刻缺乏的记忆,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成为一道心病,所以一有机会,就不断灌输给下一代人——你们要记得抄知识啊!要记得把知识存好啊!不然时局一动荡就都丢啦!
这事真发生过,我读过不下好几个民国知识分子在回忆录里,提到抗战的时候因为颠沛流离,丢了一箱卡片,痛心疾首。这感觉,大概就和三年来全部照片都没有备份过的手机丢了的心情差不多吧。
其实细细想来,文摘卡的实质其实是很有价值的,是一种对知识的萃取和保存的方式,只是当年因为缺乏好的工具,所以手段原始了些,在今天看来没有效率。
但这不代表今天就不需要做这件事了。不管你今天管他叫什么——文摘也好,读书笔记也好,收藏夹也好,都是对信息的一种消化。不做这一步,读书就算不得真正到了自己肚子里。
唯一的问题,是当年的文摘卡手段实在太粗糙,花费大量时间抄写,抄好以后既不能检索,也没法复制粘贴。
好在今天的读书人比起那个年代多了许多可以使用的工具。即便是纸质书,即便是过去那些从来没有被电子化的书,我们依然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保存下来备查,更关键的是,能方便的检索到。因为我们今天有个强大的东西,叫扫描。
看到好内容,用手机App扫描存储,云端同步还可以在电脑或者其它设备查看。不只因为不用再手抄方便,更重要的是随时保存查看。OCR文字识别技术是为读书人准备的革命性技术。扫描好的书摘保存后,可以OCR识别文字为可编辑的电子版,进行二次编辑。如果你有办法上GoogleBooks的话,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过去windows上可以OCR识别的软件都非常昂贵,Abbyy这样的软件都要接近上百美金。但是好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多产品弯道超车了硅谷软件。比如网易旗下的有道云笔记。扫描、语音速记等技术已经很成熟,不仅可以进行OCR文字识别,而且有云同步加成,用智能手机更容易调取管理知识。
比如我最近看的唐德刚《袁氏当国》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在网上相当难找,尤其是关于宋教仁案件的观点非常独特罕见,摘录下来完全可以用做自己的写作素材。
打开有道云笔记的自动拍和自动纠偏功能,可以自动框选内容。一秒钟的时间,这个文摘卡就抄好了。
然后点OCR,直接就转化成txt格式的文字!
这就保存了一条笔记,可以在任何手机或电脑上登录你的账号同步,进行编辑,或者进行整理了以后备用。
所以这是一个完美的方案,一方面将纸质书优秀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的计算能力和方便。既避开了纸质书时代缺乏效率的问题,又兼顾了今天人们碎片化读取、存储信息的习惯,更容易开始一段纸质书的阅读。
日积月累,用这样的方式去读纸质书,在一两个方向上必有大成。
正因为今天大部分人不看纸质书,那些看的人恰恰因此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信息优势。用好纸质书,利用现代化工具重新审视我们的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分类库,是每个自诩知识分子的人都应该开始做的一件事。
—THEEND—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王者荣耀
有钱人是天生的
北京
全民屌丝化
中国阶层固化
中国人的审美水平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一线城市优越症
日本可不是小国家
现代婚姻制度之恶
高考的使命已经结束
职场黑暗能力
如何月入十万
B站的前景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哪里治白癜风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