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人间佛教出世观五欲世间及其生灭

发布时间:2017/12/28 20:29:53   点击数:

有人问:“出家人修行,远离五欲,是那五欲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摘抄以前旧文《人间佛教出世观》的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由《阿含经》的思想来看,佛教所讲“出世”的世间有两种,第一是指出离五蕴或五阴世间;第二是指出离五欲的世间。前者是指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后者是指我们对所感所知的世间的认识。[1]佛教认为,由于我们对自我不了解和对世间认识的无知,我们的心被外界的五欲六尘所牵引,为此生起贪欲,我们的烦恼就由此而来。

《杂阿含经》说:“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2]

又南传《相应部》说:“世间为欲限,去欲得解脱,抛弃爱欲者,断除一切缚。”[3]

如果想要断除一切缚,离苦得乐,我们必须要了解五蕴世间与五欲世间的内涵,下面简介五欲世间:

一、五欲的含义

佛教主张第二种要出离的世间——五欲世间。“五欲”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这五官所认知的世间和经验的世间,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住物质的世间,即佛教所认为的器世间。如南传《增支部·顺世论者经》有两个顺世婆罗门来见佛陀,他们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很有兴趣。他们问佛陀什么是世间?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在圣者的戒律中,五欲就叫做世间。是哪五项呢?由眼认知的、渴望的、诱人的、快乐的、可爱的、被激情所缚的形态,由耳认知的...声音,由鼻认知的...香,由舌认知的...味,由身认知的、渴望的、诱人的、快乐的、可爱的、被激情所缚的触,就是这五项。”[4]

从上面文字我们知道,这一段经文所讲的五欲世间是从人的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来解说的。

那么,什么是五欲?据《佛光佛学大词典》解释说:五欲,梵语pa?cakāmā?,巴利语pa?cakāmā。有二种解释:

第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概述如下:

1、色欲(梵rūpa-kā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烦。

2、声欲(梵?abda-kā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3、香欲(梵gandha-kā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4、味欲(梵rasa-kā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5、触欲(梵spra??avya-kā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5]

 第二、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简述如下:

1、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2、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3、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4、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5、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6]

以上是五欲所含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五欲对众生身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可以这么说,众生无始以来就在五欲中“醉生梦死”沉轮不已。

二、五欲世间的生与灭

《杂阿含·起世经》不仅解释了“云何世间集”就是世间生起的原因,而且解释了世间的消灭,也就是出世: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迹。谛听,善思。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集着,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7]

这就是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所认识的世间,而这样的世间是一切苦的聚集,众生沉沦其中,痛苦不堪。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出离这样的世间。

然而,佛教认为五欲世间的本身并不是“纯大苦聚集”,它只是苦的来源,而对五欲世间的贪着才是苦。如《杂阿含经》讲道,有一位比丘名叫迦摩问佛陀:

“世尊,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佛陀答道:“欲,谓五欲。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8]

由这段经文可知,五欲世间的起源就是贪欲,要出离五欲世间,就要断贪欲,而断贪欲的方法,就是要对五欲世间有彻底而清楚的认识。

注释:

[1]广兴法师《佛教的出世观》页二,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2]CBETA,T02,no.99,p.,b4-17.这一句偈在以下的经中都有,《别译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第1册第64页。

[3]南传《相应部》第1册第69页。

[4]南传《增支部·順世论者经》第4冊第頁。

[5]《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都有介紹相关内容。

[6]《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

[7]CBETA,T02,no.99,p.56,c2-11.相对应的南传经典是《相应部》(第2册第73页)的Lokasamudayasutta.

[8]CBETA,T02,no.99,p.,c27-p.,a12.与此经相对应的南传《增支部》的《参透经》也有相同的思想。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

请在文章下点







































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
白癜风专科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46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